[转载]荣氏兄弟与“黄金十年”


 

其实这篇文章许久以前就有意动笔了,但是一直忙的没有工夫去真的下笔。其实现在也一点也没闲下来,但是按作业写书评有点卡,所以决定暂时偷个闲来写一写这个。

想写这篇东西其实是一个月前左右在上中国历史课的时候柯教授拿出了哈佛商学院的关于荣氏家族的案例并以此来讲民国时期中国的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看这份案例让我有一些想法,觉得不吐不快,所以觉得有必要写下来。

荣家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到荣毅仁再到荣智健,荣氏家族塑造了现代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吴晓波在他的《跌荡一百年》中也花了一些篇幅来专门讲荣氏兄弟最早开纱厂、面粉厂的那些故事。但是激发我的兴趣的是真正从企业治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毕竟还是以一个记者的眼光在记叙故事——过去三十年和过去一百年中国企业发展的故事。这份商业案例虽然也是学者写的,但是角度却不同——作者是来自德国的Elizabeth Koll,目前在哈佛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课程(曾经和她吃过一顿饭,她也是很早就到中国去做研究的,而且一直是在商业史这方面)。这份商业案例讲述了一个和《跌荡一百年》里面记叙的荣氏兄弟奋斗史不仅完全相同的故事——故事是一样的,但是重点不同。而其中最让我感兴趣和感叹的一点就是荣氏兄弟无比清晰的股权意识

荣氏家族的面粉与纺纱帝国(茂新、福新、申新)其实并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企业集团。是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股东全都是荣姓氏族和无锡当地人,但是其实和所有的家族和非家族企业一样,荣氏帝国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尤其是当荣宗敬的激进战略(这一点吴晓波在书中完全地展现了出来)和这些氏族的其他股东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企业就面临着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荣氏两兄弟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股权。

申新厂最初在上海成立的时候荣氏两兄弟在三十万的股本中占了十五万九千,以53%的股份占据控股地位。这是1915年,而到了1922年荣氏兄弟的股份不仅没有被稀释反而扩展到了63.3%。通过把持控股权,荣氏兄弟把这个企业牢牢地控制在了手里。而为了对股权形成稳定的控制,荣氏兄弟二人还把公司注册为无限责任公司,并对股东向外出售股份做出严格限制,由此来限制外来资金对公司股权的控制。在二十世纪初这样一个时代,荣氏兄弟(以及许多其他企业家)就具有如此清晰的股权意识以及对“用脚投票”的充分认识,这不仅与十几年前开平煤矿被骗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是与许多现代、当代的企业家相比,也是非常先进的——过去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史里发生了太多因为股权而发生的故事,我就不在这里一一道来了。

其实,这不仅是荣氏兄弟二人的先进,而是那个时代的先进。虽然从三十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开始更多地对商业进行负面的、不必要的干涉,但是大体来说,在前面讲的荣氏兄弟起始的故事之后的1928年到1938年的这十年的的确确是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那是一个按照我们中国企业家论坛的话说,“产权清晰,公司治理结构分明,市场竞争充分,产业分工明晰”的“黄金十年”,是中国企业的“黄金十年”。在这一个“黄金十年”里发生的故事在多年之后又在中国重演过无数次。在多年之后,中国企业又从头走起,而荣氏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家族、氏族和地方文化的企业)到最终成熟(建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现代化管理机制)的故事就是无数当代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而这一个个故事也为我们今天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无数宝贵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2000年到2010年的这十年也是一个新的“黄金十年”。在这个十年里,中国企业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很多方面,这些突破比上一个“黄金十年”还要伟大。而中国企业家论坛也在此见证了这个“黄金十年”,并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这个十年或许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家论坛的“黄金十年”:从最初的一个简单的企业家团体,中国企业家论坛已经演变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和思想力的企业家群体和非官方经济、商业论坛。由此,中国企业家论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观察报》、《领导者》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对过去这个“黄金十年”中,中国最具思想力的企业家的评选活动。所有对中国的商业与经济发展的朋友们都欢迎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出一份力,详情请见: http://www.cefco.cn/tabid/176/default.aspx

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的组织:www.cefco.cnblog.sina.com.cn/cefco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