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高官公务接待吃鹅肝"被下台"的启示


邓海建

    按国际通行的做法,公务接待消费必须公开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目前,我国公务接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要领导批准的接待就是“公务接待”,只要领导签字的发票就可报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甚至有苦难言,“应酬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时一天甚至要接待三四批来客,以至吃饭犹如赶场子。”(57 《中华工商时报》)

 

  “公务接待无底洞”是个久治不愈的顽疾,话题年年议,却也年年至止于谴责性分析,公务接待消费成为行政成本中一笔巨大的糊涂账。专家学者为此开列了很多“药方”,譬如建议构建政府行为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譬如倡导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公务接待腐败,增加违规成本——遗憾的是,这些工作都是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相关体制机制的配合升级,良善的初衷永难落地。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迂回纠结,反而迟迟找不到出口。就公务接待而言,为什么可以奢靡化、自由化、甚至贪腐化?核心问题恰恰在于公务接待从头到脚都是“秘密”——单位部门接待了哪些人、吃了那些酒菜、送了那些“礼尚往来”,这些具体的项目与数据从无明确记录,结账的时候,一应抽象化对之,以“公务接待费”遮羞——既然有这么个弹性十足的帽子挡着,接待上的高低贵贱自然就完全可以“酌情而定”了。

 

  谈到公务接待,我们常摆出芬兰的例子,人家上至总理下至普通公务员,一起吃饭的有哪些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在网上公开其清单,每位公民都能看得到、查得清。芬兰就曾有一位中央银行高官,在公务接待中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被媒体上网查阅菜单曝光后而下台。诚然,我们的相关律法可能未必有如人家先进,但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力量还是不可小觑的——譬如周久耕事件等,就足以证明我们也有强大的规制社会秩序的现实力量,缺的不是觉悟与水平,而是“素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奢谈制度建设、体制改革,不如先迈出“详细公布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信息”的一小步。只要有了这一小步,公务接待改革自然就纳入了“高清频道”,那么,权力颜面上的“斑斑点点”,就不是一般的化妆技术所能遮掩的了。这一步甚至不需要专门的审计、监察力量,只需如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般摊到网络上晒晒,公务接待中的“霉斑”自然会湮灭。

 

  还原报销发票上“公务接待”四字箴言的本来面目,让公务接待成本纳入“高清”的监督频道纤毫毕现,还怕公款吃喝继续浑水摸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