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教育的缺失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却,世界就是由无数的色彩缤纷的民族构成的。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等于没有了自我,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是民族的?就是一个民族在她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始终不变的文化、传统、习俗、价值趋向等等自己特有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透,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生活在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但民族的东西是需要传承的,没有了传承,民族的东西就会逐渐消亡,逐渐丧失,直至被别的文化同化,最后这个民族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名词。

       这些民族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

      可能我们会以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么多人形成的文化力量会被同化被消亡吗?答案是: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现在的中小学生知道霍金的很多,知道祖冲之的没几个;知道飞碟的多,知道孔明灯的少;叫父亲呢为爹地的多,叫父亲为爹的少;向往美国式民主家庭的多,知道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少;看哈利波特的多,知道道德经的几乎没有......

     不是说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不能学,不能看,不能用,但这些所谓的学、看、用应该内化,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如何继承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不至于被同化乃至消亡呢?  笔者认为还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功能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导向是,功利主义气氛为主,政治色彩浓厚,过于注重学习的直接价值目的而忽略了人文目的。即使放在家庭上,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现在不好好学习,看你将来用什么养活自己!

     现在,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多年前的洋流到现在的韩流,我们民族的文化不断受到外族文化有意或者无意的冲击。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多点民族文化方面的、方式的教学,淡化功利和政治功能,我们民族的灵魂才能常保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