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故乡的河流环绕
----评蔡天新《小回忆》
詹明欧
台州黄岩三头舟浮桥,江这边便是著名的黄岩蜜桔发源地。
毫不夸张地说,《小回忆》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它以平实优美的笔调,讲述了童年时期的河流、水井、迁移、村庄、电影、集市、渡口、橡皮、游戏等三十二个故事,“关键词是孤独、压抑、梦想和河流。”作者把六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们带回到那荒凉空旷的年代,唤醒他们诸多童年的记忆,并由此感到温暖亲切和自然,感到曾经的生命遥远朦胧又伸手可及,让我们明白什么叫柔软中的力量。“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从一座昏暗的森林里醒来……”在《小回忆》的序言中,蔡天新引用了但丁在《神曲》里的一句诗,说明在中年回忆童年,是一件多么恰当而美妙的事情。这些经作者审视、由独特视角的童年生活的回忆,看上去是那么平凡的人和事,恰恰重构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世俗生活场景,并且有意无意地还原了历史某一群体的面貌。
这本书不仅年长的因熟悉而亲切,年轻的也会因为陌生而好奇。《小回忆》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回忆童年的书籍,叙述也不是一味的脉脉温情,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成年以后的感知感悟,传递了古今中外在科技、人文、地理、历史等领域的广博的知识。从中我们感到作为数学家的理性和思维的力量,也可以触摸到诗人细腻浪漫情怀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这么说,从这本书里,读者既看到一个少年孤独而敏感的心路,又可见到独一无二的历史素材和时代速写。本文拟就《小回忆》的写作风格作一探讨,我们认为,此书至少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或手法。
一、延伸与断裂
蔡天新在回答《出版人》时说,“早期我受超现实主义艺术影响较深,注重内心世界和拼贴技艺,近年来更多从旅途中获取灵感。”现代艺术的切割与拼贴,断裂与延伸,在《小回忆》中已被作家运用得炉火纯青,他放任自己的想象在知识的库存里穿行。也就是说,作家常在回忆童年往事的一个意象上,不按常规出牌,在不该延伸的地方作了延伸,并且无限的延伸,甚至游离般的延伸。这种叙述结构的延伸,就像大学里的讲课,有些教授偏离主讲的内容反而让学生更有兴趣,而那些紧扣主题内容的授课却让学生昏昏欲睡。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你的“偏题”是否有趣有智。显而易见,《小回忆》中的“偏题”是有趣有智的,并且是饶有兴味:风箱的原理,风筝的种类,电影的历史等等。如果说阅读童年的往事是在河流里畅游,那么,他的游离般的延伸就是把人带回到岛屿或沙洲休息,让你看另一片风景。看累了,疲乏了,再到河流;游累了,乏味了,再回到岸边。如此循环往复,一直贯穿全书始终。
这种延伸在传统的阅读者的眼光看来,难免有游离主题之嫌,甚至带有自恋的成分和牵强附会之意。可是,恰好是这些“游离”部分又给我们知识的充实、眼界的开阔,这种感觉好比在阅读一本回忆录时,同时又在翻阅另一本百科全书,获得全新的多滋多味的阅读享受。
我们且不说全书中那么多的精美的古典诗词的引用,包括作家首创的、与叙事情景有补解说明的现代诗歌,也不去说那么多对“文革”的前因后果及历史人物的史料的引用与评判,单就是中外名人的奇事以及各种现当代人文地理知识就让人目不暇接,感受到什么叫知识的力量。在此不妨摘录《小回忆》中的一些原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一座叫拉芬尼的村庄……住在大文豪海明威、纳博科夫和加缪等下榻过的房间里,四周被无尽的绿色和鸟鸣所包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他晚年读的书也是他年轻时爱读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电影的导演后来也诱奸了少女。”“有些广场其实只是十字路口,例如伦敦的莱斯特广场、纽约的时代广场。”“法布尔对小动物观察细致入微,难怪他入葬时,螳螂、蜗牛等也赶来送葬。”“那是在剑桥,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学城,堪称自行车小王国。”“虽然早在1929年,英国的BBC就开始试播电视,1936年正式开播,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中央电视台,CCTV)也在大跃进开始那年(1958年)播出。”
《小回忆》不仅在常规的叙述中无限的延伸,也在常规叙述的精彩之处嘎然而止,突然中断。一个闪回式的媚眼,犹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留有的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去创造。当人们以为会浓墨重彩的时候作家却是那么的轻描淡写,因为意犹未尽而依依不舍,所以,许多的片断保持了半素材状态,也就保持了读者渴望穷尽的记忆。我深知作者在文体上是个训练有素的作家,他在叙事上有着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的天赋,但他常常将其中断。“黄中的一位师母的前夫,因为误将一滴红墨水滴在毛主席像的脸部,吓得上吊自尽。”与他小时候用一块橡皮玩过性刺激游戏的“敏文成年以后患上了忧郁症,虽然也娶了妻、生了子,仍在四十岁那年喝吓一整瓶敌敌畏。”以上所摘录的文字分别是作家在“广场”和“橡皮”章节中的结束语。读到这里,我们会在心里呼喊不够过瘾,也由此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这就是中断在阅读中的妙用。
按照现代文学艺术理论,作家书写人物事件时,这些人物事件不是被作家事先所安排,随着叙述的深入,他或她往往情不自禁的被这些人物事件所牵引,所左右,所安排,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作家唯一要服从的是内心的平静、激荡及快乐。蔡天新书写时是服从这一原则的,因为我们已接受到这一原则所传递出来的内心的平静、激荡及快乐。
二、残酷与倔强
蔡天新的这本《小回忆》时间跨度是1963年至1978年,但中心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即整个“文革”时期。虽然整个童年、少年在“文革”中度过,对于“文革”时期的残酷的一面也有所正面揭示:有一次,母亲不小心把我“折子弹”留下的一张印有毛主席像的纸当成了卫生纸,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为此开了二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批斗会,母亲也被调到了一个叫王林施的小村庄做一名小学教员。父亲因为前期的“右派”分子在“文革”中下放劳动,学会养猪和做木匠……最严重的一次倒是在“文革”谢幕戏以后的1977年,“我”被撤掉学习委员一职时,感到“这是‘文革’期间我个人遭受的最大打击。”
但是,在书写自己整个童年的文字里,“文革”并没有给“我”的心灵投下太多的阴影,而留在记忆中的更多的是河流、村野、迁移……这些孤独又不乏温暖的记忆。通过这些意象的片断,传递的并不是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的信息。作家似乎更多的在吟唱童年歌谣的节奏中,寻找自己精神成长的脉络,以及对逝去乡村生活的无限回味。即便是充满政治色彩的教科书——毛主席语录和思想不只出现在《语文》课本里,同样也贯穿在每一册的《数学》教程里。但在作者看来,这些课程内容其实对我们的成长来说,并没有决定性的坏影响,反而因为当时没有功课压力,并且劳动实践多,既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发育,也没有泯灭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作者有一种天然生长的乐趣。
在任何时代,个体的成长难免会受时代社会气氛的影响,但人性的倔强、个体的成长又有其本能的发展规律。单就性的启蒙来说,本书中的“橡皮”在短裤内摩擦时感到的刺激,“偷窥”里摸了摸挂在外面过道上的胸罩,并把它贴在脸上的慌乱与惊喜,似乎都与禁欲的时代根本无关。这使我想到余华《兄弟》中的李光头在“文革”期间趴在长凳或抱住电线杆上摩擦,王朔在《看上去很美》中,主人翁在最革命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中,看到娘子军们在舞台上劈腿侧跳的瞬间受到性的启发。本能如青草一般,哪怕在最贫瘠的土壤上也不会死去。而久被压抑的人性,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就会蓬勃地生长。
在我看来,蔡天新是位现代的本色作家,对于往事的回忆不加修饰也决不做作。我结合自身的童年记忆,完全相信作家叙述的真实和自然。人总能在高压下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尤其是对一个尚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好奇、童趣、游戏会成为他们雷打不动的人性驱动。每个时代的童年都会找到自己的乐趣,尽管这种乐趣缺乏知识的铺垫、智力游戏的开发,可它好比那时的有机菜,尽管有黄叶,菜虫穿孔,但它顺应季节、顺应自然,更有其内在的营养价值。作家对此谦虚地说:“与那个年代的知识贫乏相比,如今的孩子们是知识充塞了大脑,我不知道哪一种情况更好一些?”
整个童年时代都沉浸在“文革”氛围当中,应该是件不幸的事,然而,在作家看来却并非如此——之前的一代人,比较完整地经历了“文革”,生命中许多精华的东西被消耗掉或毁灭掉了,而70年代出生的作者,赶上的是“文革”的尾巴,对“文革”的苦难几乎没有任何感受。而60年代初期的作家,像余华、苏童、蔡天新在内的这一代人感觉到而没有亲身经历“文革”,“即便是从人生体验的角度出发,我们这一代也是幸运的”。所以,在《小回忆》里,虽然处处有“文革”年代的特殊印记,但感受到更多的是那个动荡时代中的脉脉温情,是一个乡村少年充满怀念和孤独忧伤的成长记录。
但成年人们往往对“文革”做出大量的政治概念的解读。的确,这样一场规模空前席卷全国每一个角落的政治大运动,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如此地残酷而深远,甚至至今常有其阴影像阴魂一般在飘散。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细心挖掘积极的有意义的一面,其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个天性淳朴快乐的人,哪怕在政治高压的年代,会依然安天乐命,寻找自身生活的意义,不过,这样的人为数不多;同样,一个天性不会包容的人,即使在莺歌燕舞的年代,依然会自怨自哎,怨天尤人,这样的例子不难找到。
在文革这场血雨腥风的政治大气候下,蔡天新的《小回忆》给我们提供了个人私密记忆空间,反倒显得弥足珍贵,这对于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有着别具一格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作家苏童那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引用的话:我知道少年血是粘稠而富有文学意味的,我知道少年血在混乱无序的年月里如何流淌,凡是流淌的事物必有它的轨迹。但需要指出的是, 对“文革”的反思,始终都不应该停止。“文革”这十年,对中国儒雅的传统文化的破坏,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不利影响,到至今依然存在。
三、平实与承转
我们在阅读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文章时都有这样的体验:有些文字一看就觉得俗,甚至恶臭,有些文字一看便觉得雅,令人赏心悦目,这基于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你在叙述时是否干净利落,你的行文是否做到了承转起合,把握住内在的条理层次。文字不是作为独立的词汇而存在,而是与你的思想、条理、感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不是一个现代的、敏感的、智慧的、清爽的,你又如何能传达出相关的文字你呢?在此,蔡天新的《小回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他不仅把日常事物叙述得从容冷静、有条不紊,更把人类那种看不见但又真切存在的感觉传达得非常准确,我个人认为,蔡天新是个深谙文体的文体家。我们不妨引用一段他的文字:
“我承认,如果后来没有机会漫游世界,我可能会缺乏勇气写这本书。每次从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返回中国,回到西子湖边,我总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会儿童年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悠远。那种感觉确实为我写作此书注人了活力,事实上,此书的后半部分是我在剑桥访学期间完成的。或许是童年缺乏出游的机会,我才会积蓄如此多的精气和灵感,完成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旅行。有一种力量始终支持和引领着我,无论是童年的漂泊,还是后来的游走。”
这段文字如此地平实又干净利落,行文的承转起合,充分地把握住内在的条理层次。让我吃惊和佩服的是,这是出自一个数学博士和教授之手的文字。类似这样的文字在整部《小回忆》中俯拾即是。
这种文字功底首先来自真实的力量。《小回忆》中有不少写到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甚至是难以启齿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足够真实的勇气,就不会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蔡天新说:“如果不揭示这些伤疤,孤独或忧伤就不够真实,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真诚比起温暖的笔触更重要,也更可靠。”“说到勇气,我本人虽外表柔顺,却有着运动员的体格和爆发力。换句话说,我是一个坚毅、勇敢的人,这也是我能够一次次远行和坚持写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的,作家一虚伪,一做作,一矫情,文字就会走味;同样,过分的抒情,撕裂,哭喊,文字因为太强烈,同样会失却其韵味。《小回忆》在温和中见出力量,平静中显出伟大,在真诚的表述中不动声色。
其次是思想的力量。作家从小就因为孤独喜欢对人和事进行琢磨思考,长大后思考已成为了习惯,就像习惯了孤独一样习惯了思考。《小回忆》中对自己的身体的世界、智力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作了精彩的回忆与思考。“人生来即是孤独的。一般来说,他或她总是孤单来到世界上,又孤单地离去。同生死的现象只出现在多胞胎、灾难发生之时或徇情的情侣中间,前两种情形又是无法预测的。在汉语里,单人偏旁的字远多于双人偏旁的字(约为五倍)。”这段文字简直就是一个哲人的思考。 黄岩九峰小溪边洗衣的妇女
最后是感觉的力量。外部世界的存在呈现的是一种简单僵硬的存在,但感觉之中的世界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是一个虚拟的有时比现存的世界更为直达本质也更为真实。作家在此书中有不少笔墨去表达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因而其文字有着特别吸引人的力量。“尽管温州蒸蒸日上,它在我的眼里依然是清贫之乡,因为小姨一家的悲苦命运。”“在我看来,假如一个人的童年形只影单、乏善可陈,可以通过回忆和写作,使之得以充实丰盈,并获得百感交集的温暖。”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感觉性极强,可以让我反复吟诵并为之激动。
童年的往事,像家乡那条淳朴的澄江河流,飘带般环绕着作者的思绪;成年以后的世界旅行,沿途的风景和人事,更像另一条色彩斑斓的大河,时时流淌在他的思想里。生命的前半生被这两条河流环绕,各有不同的滋味和温暖。而我们在阅读了《小回忆》后,也被书中的如烟的往事和纷呈的知识所环绕。
2010年5月,台州黄岩
(詹明欧,又名詹小林,诗人,也是我认识20年的老乡,曾创建并主编《现代诗歌报》,在徐敬亚和孟浪等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里收有他的三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