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东莞式现代化”是中国的耻辱?


前天一早,收到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安邦智库发来的短信,其中一标题为“‘东莞式现代化’是中国的耻辱”,心里顿时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结论从何而来?东莞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事惊动了国内最知名的战略研究机构安邦集团的大专家?什么时候有了“东莞式现代代”的提法?“东莞式现代化”又成了“中国了耻辱”?“东莞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是什么?是指“东莞模式”?等等。于是,干脆求助于安邦机构,请求将完整的内容发过来研读一下。细看内容,真是感觉“虚惊一场”!!这是哪跟哪啊!!!“食盐安全”问题怎么了扯上了“东莞式现代化”?

我知道了国内学术界对东莞了解并不多,因为“东莞式现代化”进程相当复杂,但东莞人默默地做得多,却宣传得很少。而对于国内民众或媒体来说,谈得较多的是有关“民工荒”问题、色情方面的“东莞式服务”以及东莞的“三来一补”等,真正深入分析东莞经济的内在结构、成长动力、个性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所以,“东莞式现代化”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能与“温州模式”齐名的一个经济奇迹。有关特色和个性方面的看法,我前几天在“神秘的东莞经济——个性与特色”的文章已经谈了一些,这里不再重复。但我知道,真正弄清楚“东莞模式”,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还需要更深入的调研,因此,暂时也不想展开谈。

但是安邦的这篇有着“标题党”嫌疑的文章,却实在委屈了东莞人。东莞对现代化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是丰富而伟大的,他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专业特色镇建设等是珠三角的典范。东莞是典型的“藏富于民”,其实有的财富和经济发展水平,也远高于现行GDP反映的水平。因为东莞在许多领域的创新和复杂的投入产出联系,现行统计体系难于统计。东莞有数个镇的经济总量“富可敌省”,东莞能吸取全国一千多万“外来工”前来掏金,东莞有全国最多的三来一补企业和全国最密集的高星级酒店分布等,这些难道仅仅靠“卖假盐”而来?

不可否认,东莞有东莞的问题,比如,安邦这篇文章中谈到了“卖假盐”就是问题,还有以前出现的“童工”问题、正在打击的“黄色经济”问题以及治安问题等,但这些问题是目前全国广泛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市场诚信问题”等,属于市场经济完善阶段和深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东莞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全国性问题。或许东莞应该做得更好,应该在解决这些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如果以此来贬低“东莞式现代化”,并上升到“中国的耻辱”,那就太小题大作了。

“东莞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模式之一,需要我们学术界和其他各界共同呵护和完善,推动它的进步。毕竟,这是一种“草根”的力量。东莞在没有央企和其他垄断企业进入、没有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等的情况下,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现代化,我们有何理由不为之“歌唱”?它是“中国的荣耀”,怎么会是“中国的耻辱”??

总之,一方面,如果真如文章中所说的“假盐遍地”的话,我希望东莞尽可能早些彻底解决,以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我希望安邦和国内其他的学术们多来研究研究东莞,多关注和考察珠三角,这片南中国“神秘的热土”有着太多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同时也请“多些建议,少些批判”!

 

附:【形势要点:“东莞式现代化”是中国的耻辱】

2006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东莞的目标是超过1万美元。今年3月底,东莞市副市长表示,“按照当时规划指标,东莞今年应该可以达到现代化。”然而据香港《东方日报》20日报道,东莞假盐遍地,从批发到零售,甚至连街头摊贩也在售卖假盐,真盐几乎绝迹。这些假盐多来自湖北、江西等内陆地方,每吨售价仅数百元,跟逾2000元一吨的食用盐正品相差四五倍,但其在市面上的售价却与真盐相近。有专家指出,市面上出售的假盐均属工业用盐,由于纯度不足,重金属过量,服食可致贫血、手脚麻痹甚至中毒死亡。另外,工业用盐不含碘元素,碘不足会影响儿童脑部发展,严重可致弱智,更会导致孕妇流产。有关方面解释,东莞每日用盐超过3万吨,但盐务局不足100人,32个镇只有6个执法中队,就算跑一天,也无法兼顾东莞所有的市场。执法人员还受到地方势力阻碍,由于盐务局不敢强制执法,不少商贩或食肆都不配合巡查。食盐是生活必需品,其品质关系到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当是城市管理者最基本的职责和底线,东莞竟然连这都无法保证,还遑论什么“基本现代化”?也许,对于一心追求GDP的城市管理者来说,食盐这种小事显然是不值得花心思的,由此也不难理解东莞的公共安全为什么那么糟糕了。如果中国的城市都是这种“现代化”,那真是一种耻辱。

(来源于安邦信息《每日经济》第36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