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构建稳定的方式之一


刘邦建汉之后,中央政府中实际上存在着三大派系。

首先是以刘邦为首的皇族派,这是西汉政权的核心。这一派包括刘邦的八个皇子,若干皇孙,皇族中其他人员。他们是西汉皇权的中坚力量。这一派的首领是皇族派的政治强人刘邦。刘邦从秦末大起义至称帝,历时八年,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平民皇帝,而且是完成从平民到皇帝身份转换时间最短的皇帝。

其次是功臣派。刘邦是布衣天子,追随他一块儿打天下的是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些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功封王的异姓诸侯王,一类是未封王的功臣。前者威胁到刘邦的中央政权,特别是威胁到后刘邦时代吕后的执政,因此,相继被刘邦、吕后诛杀。未封王的功臣则有一大批,他们是西汉初年中央政权的核心力量。刘邦对这类功臣相当依重,西汉中央政府中权力最重的相国历来由功臣派担任。自萧何起,历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直至汉文帝末年,功臣派相继凋零之后,才逐渐由其他官员担此重任。

再次是外戚派。帝国时代,由于皇后制度与嫔妃制度的存在,皇后、嫔妃的娘家人不同程度地受到重用,形成了帝国时代的外戚。吕后专权的八年外戚派的力量最为强大。

刘邦掌权之时,由于刘邦本人是政治强人。加上此期外戚派尚未成气侯,即使受到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也未能在朝中形成一派强大的政治势力。吕后一族虽然地位显赫,但吕后不受刘邦喜爱,吕氏宗族也未能成为西汉政权中实力强大的一派。

所以,刘邦在世之日,皇族派、功臣派、外戚派,三派的力量大体平衡,直接导致了西汉政权的稳定。

刘邦下世之后,吕后担心功臣派势力强大,竟然秘不发丧,阴谋诛杀功臣派以稳定政权。此事被将军郦商所知,郦商痛陈利害,吕后基于现实的考量,才不得不放弃这种荒唐的想法。吕后原以为削弱功臣派力量有利于巩固政权,殊不知吕后一味追求削弱功臣派实力的作法引发了功臣派极大的反感。

功臣派是西汉政权稳定的基石,任何动摇这一基石的作法都是自毁长城。刘邦不同于继承父皇之位的守成之君,他是开国皇帝,是打出来的天子,而且是从一介平民顺应时代潮流登上了天子之位。早年的布衣之交,追随他起兵反秦,和他一块儿除掉项羽,诛杀异姓诸侯王的是一大批人。他们在刘邦起兵的不同阶段加入刘邦集团:有些是在丰邑起兵,有些是在沛县起兵,有些是在西入秦关的途中加入刘邦集团,有些是在楚汉战争中加入刘邦集团,有些更晚加入刘邦集团,他们追随刘邦完成了人生的蜕变。这一大批军功受益者成为西汉政权中非常强大的一支力量,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由于人数众多,功劳巨大,在汉初三派之中群众基础最为牢固。

皇族派是有可能继承帝位的一派。他们人数不多,但身份特殊。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也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吕后杀三赵王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刘邦的儿子,是皇族派的中坚力量,是有可能继承帝位之人。为了巩固、扩大外戚派的力量,吕后用血腥手段屠戮皇子,刘邦的八位皇子中与吕后直接或间接有关而死的达五位之多(齐王刘肥、惠帝刘盈、三任赵王)。除了皇七子刘长是吕后养大的,有养育之情,免遭毒手。皇四子刘恒,成功“潜伏”多年,骗过了吕后和所有的功臣派大臣,包括陈平、周勃,才“安全着陆”。如果不是善于“潜伏”,代王刘恒恐怕也难保小命。

吕氏外戚派中不乏追随刘邦打天下下的功臣,他们在立有战功这一点上与功臣派没有区别。区别只在于吕后夺得最高统治权之后肆意屠杀刘姓皇子皇孙,大封诸吕为王,强制推行吕氏女性与刘姓皇族结亲的政策,并以此作为控制刘姓皇子的手段。这种作法明显违背了刘邦的“白马盟誓”,遭到刘姓皇族和功臣派的强力反抗。吕后生前,由于吕后是政治强人,这种刚性反弹还处在隐性阶段。一旦吕后下世,刘姓皇族与功臣派立即联手,迅速诛灭诸吕,导致吕氏外戚派被满门灭族,令人扼腕长叹。

中国古代政权的稳定方式非常复杂,各个派系力量的平衡是维系政坛稳定的有效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