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的新目标


 

 

 

 

 

一、       香港、澳门问题的理念创新与思维转变

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前分别是英国、葡萄牙在中国的租借地,英国等西方邦国希望在香港移交中国后能保持香港的“经济主体”。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彻尔夫人访华时,邓小平先生心知肚明地明确告之,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自此,中英两国就香港移交的谈判整体上得以顺利进行,也促使香港、澳门的顺利移交,以及为港澳回归后持续地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与保障。

香港、澳门能够得以顺利移交和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邓小平先生在解决港澳问题上的理念创新与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也为未来中国政府执政官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提供参考范例。

二、       区别对待台湾与香港、澳门的性质,不能完全适用港澳式的“一国两制”

1、            决策主体的不同:

香港、澳门方面,其决策主体是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及葡萄牙政府,是国家主权问题;

台湾方面,则是大陆的中央政府与台湾的中央政府,是属于内政分治问题。

2、            主体地位的不同:

香港、澳门分别是英国、葡萄牙在中国的租借地,是英葡将此国土归还给中国。

台湾与大陆是分治的中国国土,各自都有自身的中央政府,而台湾的中央政府是为大陆1949101日前合法的中央政府。

3、            主体诉求的不同:

香港、澳门的主体诉求来自于英国等西方邦国,注重诉求香港、澳门的“经济主体”;

台湾的主体诉求来自于本土,注重诉求台湾的“政治主体”。这种“政治主体”的思想来源于中华民国创始时期的地方主体思想和台湾现行的地方自治制度,不能将“政治主体”片面泛化为“台湾独立”或“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的诉求,否则会抑制大陆方面主动权发挥的空间。

三、       扬弃传统的两岸政策、观念、思维方式,创制全新的两岸理念、思维方式和互动形式

1、            反思“两会模式”,推行“三党多元互动形式”

此点,大陆方面已深刻认识到,不能将唯一的宝押在国民党一党之上,主动、积极地推动民间社会的互动、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也期望能与民进党展开积极地接触民互动,并为此作过尝试,日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女士也表达了民进党在参与两岸互动、不想让国民党垄断的态度,尽管她的动机不纯。

2、            扬弃“九二共识”,创制新的两岸理论

1)“一个中国原则,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是“两会”咨议时始料未及的“囚徒困境”式的理论,对于中共、国民党、民进党或大陆、台湾而言,都是输家或自害者。“一中”固然压制了民进党的台湾独立,“各自表述”却是让国共两党自不讨好。在中共方面,一方面允许对方的自我“表述”,一方面却不给予承认其事实上的合法性;同样,国民党方面,一方面允许对方的自我“表述”,一方面又在强调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不是承认台湾仅是两岸分治的一部分。

2)“九二共识”看似合理实则令人陷入困境的误导性理念,这是导致两岸至今无法建立政治、军事互信的根本原因。

3)台湾方面 “正视现实” 的诉求,本质是台湾“政治主体”诉求的体现,实际上是从侧面否定了“九二共识”的精神。够尴尬吧?

4)民进党正面否定“九二共识”是怕有“一中”,国民党不敢公开否定“九二共识”,是怕“各自表述”没了,中共不能否定“九二共识”是怕“一中”丢了。

其实各方越没法抛开“九二共识”的紧箍咒,两岸越难于突破。

所以,要与时俱进,重新提出由多方参与及认同的两岸理论。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相互承认与直接对话是解决两岸关系的根本出路

我看其基本方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大陆、香港、澳门(下称为大陆领土)的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是台湾、澎湖列岛、金鱼岛及其代辖的福建省的马祖县、金门县和南中国海部分岛屿(下称台澎金马屿领土)的中央政府,上述的大陆领土与台澎金马屿领土均属于中国国土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对所有的中国国土享有共同的国家主权。

“享有共同的国家主权”寓意在于:一是中华民国不能单方面宣示台湾的独立,一是唯一代表权及建交权。

这样台湾任何形式的“公投”都不会导致台湾的自动独立,国共两党也不再因此受台独党派的任何形式的“公投”所牵制与绑架,台湾任何议题与法案的“公投”凌迟不了国家主权。

四、       扬弃传统的“统一论”,创建新的两岸目标,共同推动建构的国家

传统的“统一论”可分为三大形式,一是“统一论”,一是联邦论,一是邦联论,这是结果导向的目标。

新的目标理论要求,要建立“过程导向的目标”,就如签订MOU和签订ECFA就是过程导向的目标的基本过程与步骤,那么什么是“过程导向的目标”呢?即上述的“两岸经济、社会、法律一体化”的目标。

结果导向的目标体现着一种国家价值观,过程导向的目标则体现一种两岸共同要求交流与发展的诉求观,相比较而言,以诉求凤代缔价值观更容易使台湾主流社会如工、商、农界业者及年轻人所接受,也有效地规避台湾内部非正常政治性的纠葛,过程更容易得以推动,目标池不易受台湾内部政治更迭的限制与影响。

 

 

陈信凤

泉港。凤阁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