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与网络恐慌症


  实名制与网络恐慌症

  赵玉勇

  观点:实名制被N次提出来,又N次在我们面前显得没有意义,互联网却将一个比我们想象“丑陋”一些的世界快速呈现在人们面前,因而网络让许多人惊慌失措,实名象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实则不然。

  近来,实名制再次被提出,针对新闻的回贴,有关部门又出台一回实名,这个实名究竟能否真正实践下去还很难说,但从历次的实名实践中,人们看到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实名,或者说,实名并非法宝。

  实名并非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宝。回顾实名制,已经在各种场合出现过N次了,以至于现在实名制出现后并没有以前网民们反响得强烈。首先最凶猛的是银行账户实名制,但这却并不能阻止形形色色的骗子,因为办假身份证与盗用别人身份的事件屡屡出现;其次是手机实名制,其基本遭遇和银行账号实名差不多,各种诈骗电话与短信还是屡禁不止;实名与互联网相融合,最先走进的是网络游戏,但仍然没有降低传统媒体对网游与网络沉迷的血泪控诉;而在国内实践较好的象是实名制最终走进大学的论坛,这种进入使得大学论坛的热度大减,而某些商业论坛则更加火爆,其最终的初衷象也没有实现;现在又开始在新闻回贴中应用,其最终的效果估计远没有想象得有效。既然实名制并非救命稻草,那为什么实名制频频出现呢?

  首先是因为互联网新闻的巨大冲击性,导致相关言论很多,实名从形式上说可以使发言者冷静地思考自己言论。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值得颂扬的新闻事件可能并不会得到很多人同声赞扬,但一个恶性新闻事件却可以瞬间传布网络,近来在各幼儿园和小学发生的一系列伤害小学生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接二连三的伤害使得所有的幼儿园和小学都如临大敌,大有小学生们走上街头就可能被坏人伤害的意味,如果算一个百分比,这些事件估计比交通事帮中死亡的人数要少很多,但人们为什么很少拿交通事故事说事,而独独对这一系列的伤害儿童事件反思颇深呢?所以人们的恐慌与实名没有关系,主要在于互联网新闻的巨大冲击作用。

  其次,互联网作为一种传媒工具,最基本的作用是曝光与传播,它并不能解决问题。强烈的曝光过程中,类似的新闻难免会有不同人的不同情绪发泄,这是很正常的,但发泄同曝光一样,存在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比如近来的几个伤害儿童事件,本质上都不是伤害人与儿童或与其家人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度来报复社会,从这个意义上,第一个伤害儿童的大夫郑民生事件值得深究,他给了许多有与类似心态的人们一个示范,互联网的曝光是两方面的,一是社会大众迅速了解了此事件,二是具有类似心态的人们从郑的身上受到了“启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不出实名与解决此问题的联系,更不能简单地排斥互联网,而应该静下心来或者通过相关专业部门或专家对此事进行调研分析,以制定最好的防范措施。

  实名制的制定者或许其最终的初衷是好的,但面对互联网的强烈曝光作用,面对互联网对人们的巨大冲击效应,相关新闻出现后出现各种议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真正的议论与意见因为实名制都无处可得,可怕的是在这种由相关负面新闻而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变得开始形成网络恐慌症的行为。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的毫无价值地受到伤害应该引起人们觉醒,但觉醒不是应用实名制,更不是对互联网的恐慌,而是追究这些事件背后真正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