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1766年的乾隆王朝的财政收入是4937万两银子,如果按今天1公斤银子为3600元的价格算,相当于今天的11.4亿美元,低于2007年无锡尚德的12亿美元收入。一家成立仅6年的民营企业一年赚的钱比一个盛世王朝的岁入还要多!
大多数的人都会看见施正荣创造的财富神话,然而却鲜有人注意到施正荣背后的“无锡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锡模式”成就了施正荣的传奇人生。
2000年,怀揣着梦想的施正荣卖掉了他在澳大利亚的所有房产,带着妻子儿女和体积足有3立方米的太阳能技术材料回到祖国。从2000年4月开始,施正荣带着一份20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跑遍了上海、大连、杭州、扬中等地,希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成立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施正荣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他需要一个愿意为他花800万美元的伯乐。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互联网高科技泡沫破灭的年代,融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施正荣也因为项目过于超前而备受冷落,他甚至萌生退意,准备回澳大利亚发展。关键时候,无锡市给这个洋博士抛来了橄榄枝。
无锡市政府为施正荣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施正荣原来只想当分管技术的副总。却被委以总经理的重任,占有25%的股份。无锡政府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为尚德公司融资,在项目进展不顺时,市委副书记甚至说:“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在政府的敦促下,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当地知名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在项目做成以后,无锡市政府又适时地让国有股退出,让企业走上自由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良性发展道路。
有人把施正荣的成功看作是旧瓶装新酒。旧瓶说明这是一个知识创造财富的经典案例。新酒指的是无锡市政府首创的政企合作的新模式——“无锡模式”。这可以理解为:一个开明的政府,找到具有资本和商业管理意识,且具有名望的人或组织来代表政府,把政策、资本、技术、市场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全力支持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企业,然后功成身退[1]。
“无锡模式”的成功并不神秘,它反映了今天世界的发展趋势。无锡市政府首先看到这种趋势,努力践行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它很清楚地意识到,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是拥有知识资本的企业家,其次是资本,最后才是政府的权力。政府必须做的,且唯一能做的是把权力这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实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完美结合。让拥有知识的企业家,而不是拥有权力的官员,参与市场竞争。
无锡市政府很好的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市场中,拥有技术和管理知识,懂得国际游戏规则的企业家才是主角。政府最好扮演一个另类VC的角色,它的主要职责是寻找具有创新精神和改变现实世界能力的“知本家”,并把他们推向历史的舞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尽可能好的发展环境。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急流勇退的精神,在企业翅膀硬了以后甘于退出。
略显遗憾的是,“无锡模式”的开明只是中国的一缕晨曦,金融危机以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一场国进民退的疯狂派对正在上演,比经济寒冬更冷的是民营企业家的心,他们被挤到一边,独自思考着黄光裕和黎强们红与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