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已经成为了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尽管政策出台已经有些年头,一些先行者也已经品尝了“螃蟹”,但是诸多因素如严格的国家外汇管制,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繁琐,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缺乏翔实的信息资料和自身实力有限等,使很多企业觉得走出这一步还是非常艰难。
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对以下三对关系作出选择:一是国内办厂与国外办厂;二是自己营销与他人营销;三是自创品牌与贴牌生产。下面,我想就这三对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内办厂还是国外办厂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一优势,因而应该尽可能把工厂建在国内。但一个企业到底将工厂办在国内还是办在国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品的运输成本,二是市场的进入成本。
许多产品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输半径。比如,水泥制品的合理运输半径为300公里,化肥的合理运输半径为500公里。超过合理的运输半径导致运输成本上升,产品就缺乏竞争优势。这时,在空间上的选择应该是销地产,即就地办厂,就地销售。在企业是否走出去办厂的问题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产品合理的运输半径问题。
所谓产品的进入成本,即许多国家对外国产品的进入都设置了种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突破这些壁垒,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成本上升。
因此,如果仅仅就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考虑,企业是否到国外办厂,应当有以下两个不等式:
生产成本之差≥运输成本
生产成本之差≥进入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因廉价劳动力优势,其生产成本比在发达国家生产要低,从而形成生产成本之差。但如果所有产品都在中国生产而运往全世界销售,就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上述第一个不等式表示,只有当生产成本之差大于或等于运输成本时,在中国生产再运往国外销售才是合理的,否则就应该就近生产。
上述第二个不等式则表明,只有当生产成本之差大于或等于进入成本时,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在国内生产才是合算的。福耀玻璃在受美国倾销加征11.8%关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中国国内生产,说明即使扣掉加征的11.8%的关税,其汽车玻璃在中国生产仍然合算。因为汽车玻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10 —20倍,加上中国大陆的投资成本也低于国际水平,因而国内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二者的差额比较大。
作为单个企业来讲,在国内生产还是到国外办厂,只要考虑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可。但作为国家,不仅要考虑到微观上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宏观上的合理性,不仅要从经济上考虑问题,还要从社会、政治等方面考虑问题。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国家,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的首要问题。在国内办厂和生产产品,有利于增加就业,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本质上是将中国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推向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战略,也就是推销中国过剩劳动力的战略,是为政府排忧解难的战略。因此,对这样的战略,政府应当更加支持。
在国外办厂,将中国最稀缺的资源——资金拿到国外,为对方国家增加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给中国的政府和老百姓又带来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也带不来。一不能增加国内的就业,二不能增加国内的税收。人们或许希望能给国内带来利润,但从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讲,这些利润一般都要用于国外企业继续循环和发展。更何况,中国企业到国外多少年内也挣不到利润。
从统计数字看,1994年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开始大于贷款,银行出现资金过剩。2001年,银行存款大于贷款32000亿元,外汇存款大于贷款500多亿美元。这些数字似乎表明,中国已经成了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了一个需要大量进行资本输出的国家。怎样看待上述存款过剩?这既有银行本身的问题,也有银行之外的问题。有多少企业想贷款,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有些企业不投资,是因为某些地方投资环境太差,政府关卡太多,摊派太多,对民间投资的限制太多。只要这些方面稍加改进,很快就会显现出中国投资的巨大缺口。中国毕竟有近两亿的待就业人口,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投资1万元,就需要两万亿。
浅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