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测《易》道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古人所谓的天文地理、眼下仍兴的风水预测,乃至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变易之理,皆在其中。故《易》为儒家六经之首,为中华文明内在之核。

       宇宙间万事万物皆依一定的生灭变易之理而生灭变易,据说上古伏羲氏究于其理而画八卦,以昭其理,以导生民趋吉避凶。

       夏称《连山》,始于艮卦;殷商称《归藏》,始于坤卦;文王拘于羑里,演卦系彖辞而以乾卦始,即为周易。

       易,即阴阳变易之理,此理之精要本简易而自古不易,固有三易之说。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交阴阳生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四象复交阴阳而生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如《麻衣道者正义心法》所言,六十四卦,无穷妙义,尽在画中,合为自然,只是阴阳变易而已。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文王之彖辞,即审阴阳而言卦德之大要;周公所系之爻辞则依于卦变而有所取象、有所譬喻以明悔吝吉凶。孔子之十翼则以圣人之心秉圣人之德释易中之理而为君子谋。故彖辞可为参详,爻辞须究其真意,十翼则可籍之以明圣人之心而修君子之德,然学易之本旨,必根于阴阳,兼于五行即可。

       太极,太初之极也。凡事与物皆有终始,循环往复,始本为终,终即是始。故太极即终始交接之点也,亦可谓之太极点。周敦颐有言,无极而太极。至为元始而无极,是为太极也夏至天之气升至极而降止点,冬至地之气降至极而升之时,皆可谓之太极。凡来而回之时、往而复之点,即为太极。所谓心亦为一太极,取太极混沌、转化之意而已。

       太极生阴阳两仪,犹盘古之开天辟地。混沌太极之中,一劈之下,轻清而升,重浊而降。轻清即为阳,重浊即为阴。阳为上为升,阴则为下为降;阳为大为涨,阴为小为减;阳为光明为进益,阴为黑暗为退减;阳为雄为刚,阴为雌为柔;阳为性为燥,阴为情为静;阳为气为畅,阴为血为滞……

       凡事物皆有阴阳,此为阴,彼即为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故一事一物所呈现之阴阳皆非纯阴纯阳,阳多则为阳,阴多则为阴。一阳生,应之则有一阴生,故而世间之阴阳均衡,阳聚于一时一处则抑阴而阳盛;阴聚于一是一处则抑阳而阴盛。于夏之时,阴入地中而阳盛,故外热而土洞之内凉;于冬之时,阳入地中而阴盛,故外冷而土窖之中暖。阴阳无时无处不随时势之衍演而消长,故而有世间之缤纷万象。

       阴阳生四象如一年之有四季,如人之有少壮老幼。少阳若春,阴渐减而阳渐生;太阳若夏,阳渐盛而阴渐消;少阴若秋,阳渐减而阴渐生;太阴若冬,阴渐盛而阳渐消。一年有四相,一日亦有晨昏日;一人有四象,一国亦有生住异灭。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消长,故亦皆有阴阳消长之四象。

        四象生八卦,犹天下之有八方,配以河洛之数,一年之有八节,配以干支之纪,可放之天下,延及千古。又一事一物皆有八卦,故易于此可断天下万古矣。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圣人赋之以象,缀之以理,至此,万事万物循演变易之理与律显于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