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密码
第一章
准备学习读心术:
为读心术的挑战做准备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没注意到那些警告!
事实根本就在我眼前!我怎么可能这么笨?!”
我们都讲过很类似的话,次数可能比我们敢承认的多得多。在我们错判了老板的本意、朋友的忠心和同事的能力以后,我们总会小心翼翼的反省一番,通常还会用百分之两百的后见之明来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后,我们还是不能从中记取教训呢?如果读心术就像开车或打网球一样,我们不就能认清自己的弱点,而且藉各种方法力求改善我们的表现。可惜这在人际关系中太少见了;我们总是还沿用老套去和朋友、同事或情侣做互动,食古不化的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照理说,由于我过去这些年来学会了读心术的技巧,所以在生活中应该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比方说:该接纳谁?能期待他们能做什么。可是几年下来,我却没有办法把工作中那套本领运用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也许一直要等我在生活里的痛苦和失望达到了饱和,我才愿意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且拿专业经验来自我治疗吧!
当我终于又找回了私生活中的焦点和条理后,我就开始拿工作和「外面」世界做比较了。我下定决心要弄清楚,在工作里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能在那样的情境下那么持续又精准地读人?我相信我能从其中淬取一套能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基本读心术。
当我告诉同事们我在工作中和私下的读心术成功机率是多么天壤之别时,我才发现不止我这样而已!我认识的一些最最精明的人事顾问都向我自首过,说他们在工作上读心术读得如何地炉火纯青,可是私下却一点不比「凡人」强到哪去。怎么会这样呢?
最后我所归纳出的结论,使我综合出了〈准备学习读心术〉这一章──它是了解人及预测他们行为的基础。我所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态度很重要。在工作上,我总是把全付心力贯注在和我交手的人身上,仔细地听他们说,观察他们的神情和举止,再谨慎的思考我所听到和看到的──这和我私下的态度很不一样;在私生活里,我根本很少像我在工作上那样。事实就是:你必须准备好去学习读心术;否则就算有全世界的线索也帮不了你。
在这一章里,你会学到怎么把工作里的那套情绪状态──张大眼睛、观察敏锐、谨慎小心,以及客观──带进日常生活中高潮迭起的好戏里。娴熟运用那些技巧,你就可以开始运用读心术了!
1.多花时间和人在一起。这才是了解他们的最好办法。
2.停!看!听!没有东西可以替代得了耐性及辛勤。
3.试着更开放自己。要想让别人对你开放,你自己必须先对他们开放。
4.想清楚你要什么。除非你知道你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否则你八成会失望。
5.训练自己变得更客观。客观,是读心术的必要条件,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却是七项技巧中最难掌握的一环。
6.从零开始──既不能误差,也不含偏见。
7.做出决定,然后就去达成!
重获失传的读心术魔法
除非你的船触礁,害你在荒岛上一呆就是五十年,否则你一定看得出世界早就变了。了解人已经成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尤其近几世纪的社会变迁和科技爆炸使得它变得更为困难。今天,我们很多人甚至享受不到和自己最重要的人的亲密关系或日常接触。我们变得孤绝又无能。
除非你好好练会这本书里所教给你的技巧,否则这些技巧你一项也得不到。不过,要练会这些技巧也不容易,因为我们住在地球村。我们和住在镇上、同一国、甚至地球那一头的人们一直有接触,可是,这些接触都不属于私人、亲近的范畴。高科技帮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去接近他人,但也同时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敲起了丧钟──它使面对面式的交谈变得稀有:「既然能打电话给客户,那又何必见面呢?既然能在老妈的电话录音机里留话,那又何必跟她对话呢?既然能发个e-mail(电子邮件)或传真给朋友,那又何必打电话呢?反正话都能传得到嘛!」大部分人甚至在打电话给某人的时候,心里还希望最好那人不在留个话就好,结果一旦本人接了电话反而失望至极。有些人甚至还「集体捉迷藏」,仰赖我们的助理、孩子、伴侣或朋友去替我们做沟通;也或者干脆躲进网络空间:开会、谈生意、交朋友,一切活动,全在冰冷、电讯组成的层面上,完全丧失亲眼看见一个人或和他亲自交谈的好处。
不同形式的沟通会产生不同的沟通质量。如果我想要同事阿达帮我一个忙,我的选择可以有好几种:我可以走过走廊直接跟他讲,这样的话,我就能准确地判断出他的反应来。也许他笑着答应;也许他边说「好」,边逃开去。更或许他会说不,但明显地看得出是有商量的空间。这样,我看到的反应几乎是无限多种的。但是如果我打电话给阿达呢?虽然我能从他的声音里猜出他的感受来──但是我还是会错过最细微的弦外之音,也得不到任何一点视觉线索。如果我们将电子邮件(e-mail)寄给对方呢?那几乎等于有效地摧毁掉了所有可能的「人性化接触」,只剩下平板板的答案了。那么如果我找别人去问他呢?(哈!糟了)
很多人还有本事把事情弄得更糟:故意避开和最亲密的朋友及家人们有意义的谈话。每当大家好不容易凑在一起了,我们可能尽捡些对方想听或「合宜」的东西说,却不肯说出我们的真心话。「开放自我」,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除了那些敢在夜间谈话秀里大胆揭露自己隐私的人以外。
我们不喜欢自我暴露的各种理由绝对够出一本书了,但毫无疑问的理由之一是:我们过的这种焦躁、相互不信任的都会生活一定。自童年起,我们那些住在离大都市近的人就常被谆谆告诫要提防陌生人──晚间新闻中的案件更不时强化了这种观念。我们这些都市佬常在从小镇探亲回来的时候,感叹在都市的日子简直是非人生活,因为,在乡间,我们非但不会瞄到我们习惯遇上的那种白眼,反而还会经常听到身边人真诚的一句:「大叔,你好!」这种主动、信任的沟通,在大部分中国人所居住的大城市里已几乎看不到了。
大多数人都不是成长在那种「高中同学最后变成自己的牙医、美发师、孩子的老师」那类的小区。虽然我们也有朋友和亲人,但我们每天所碰到的人,多半都是陌生人──换言之,也就是所谓的「可疑者」。正因为我们怕他们,所以我们常会避开接触,久而久之,我们就越来越少使用我们的社交技巧,我们的「读心术肌肉」自然也就因为缺乏练习而萎缩了。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