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逆差非拯救美国经济之灵丹妙药


 

减逆差非拯救美国经济之灵丹妙药

 

白 明

 

近年来,贸易逆差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在2007年贸易逆差创下7116亿美元最高纪录后,美国经济也陷入了次贷危机。为了重振经济活力,美国政府潜心在减逆差上做文章。一方面,美国人捂住的是自家锅里的肉,不让其他国家分享美国的商业机会,除了频繁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手段,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还包括 “购买美国货”条款。另一方面,美国人也盯住别人锅里的肉,尽可能多分享其他国家的商业机会。前不久,美国政府出台了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其中包括成立总统出口委员会,为美国公司提供更多出口资助并,给予中小企业最高2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等方面内容。

美国人可以爱“肉”,但要取之有道。按照奥巴马政府的如意算盘,只要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美国的贸易逆差就可以“瘦身”了。可是,按照西方汇率理论中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然而,如此条件很难满足。假定人民币升值,美国从中国进口规模或许有所萎缩,但但“中国制造”很快会被“越南制造”、“印度制造”所替代。况且,美国对华出口也不可能因此会有很多增长。中国最需要的是美国的高精尖技术,但美国政府偏偏对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设限最多。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规模已经在萎缩了。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下降至3807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45%,创8年来最低水平。不过,美国贸易逆差的这种“瘦身”也带有几分无奈。美国经济泡沫破裂,居民购买力也会下降,美国制造业投资也不活跃,再加上受到“购买美国货”法令的呵护,美国经济所“溢出”的进口需求自然不会很多。相比之下,中国实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却“溢出”了很多进口需求,美国企业也很“沾光”。

随着后危机时代来临,美国要想将贸易逆差规模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不容易,势必要控制逆差规模,但一定要“适度”。众所周知,美国经济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中获益匪浅,而贸易逆差也是必要的“成本”。迄今为止,许多国家依然需要大量的美元作为交换与储备手段。如果强行让美国的贸易逆差“合拢”,无异于剥夺了其他国家使用美元进行支付与储备的权利。如果其他国家不再“攥”美元了,美国人就要为通货膨胀头痛了。再者,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也有许多流入到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假如美国强行减逆差,其他国家为了确保支付需要也不得不从美国撤出一部分资金,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最终也会制约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奥巴马政府想必会认识到这一层吧。

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贸易逆差造成的,而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造成的。贸易逆差仅为美国经济内在失衡之“果”而非“因”。明白了这个道理,美国人就会知道减逆差并不是医治美国经济的灵丹妙药,而真正能够拯救美国经济的特效药还是离不开振兴科技。美国不希望贸易逆差过大的心情固然迫切,但减逆差一定要慎行。否则,最终吃亏的很可能还是美国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