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没去中关村那几个电子大卖场购物了。最近,照相机意外摔坏了,打算去中关村再买一个。事先在网上做了一番搜寻,确定了要买的牌子和型号,然后便出发了。
海龙、鼎好、科贸、E世界,这几家挨得比较近的大卖场,是我主要要去的地方。以前经常来,地方很熟悉,轻车熟路,到了以后就开始逛。
首先发现,许多原来有印象的摊位都变化了。而且,虽然卖场每层的商品种类大致有分别,但想找到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种商品混杂在一起,一时摸不清头绪。我有点儿后悔,来之前应该把网上找到的商家记下来,到这里就可以直接去了。现在没有记下来,用手机上网去查又太慢太繁琐,只好腿儿着来回找吧。
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有热情的导购趋前招呼。密度之大,几乎一步一个。我的经验是,对这些导购不能理睬,甚至连看都不能看一眼,只要径直走过去就好。不能对他们身后的柜台或者商品表现出丝毫的兴趣,否则,就会招致他们极大的热情,难以脱身。既然我对买什么早有打算,便也不愿意让他们失望。可这样一来,当一声声问候传来时,我就要一直保持严肃冷漠的表情。
热豆腐——总端着,也挺累的。其实,如果没有这些热情的导购,我反倒有可能轻松地逛逛,浏览一下陈列的各种商品。说不定就会对其中某一件产生兴趣,或者发现还不知道的新上市产品,甚至可能购买。但由于不愿意让年轻的导购们失望,我就只好匆匆走过,眼睛只看着高处的标牌,寻找要找的商品商标。
可居然有导购不限于言语揽客,上来拉拉扯扯。遇到这种家伙,我就不仅要保持冷漠,还要毫不客气地显示出不耐烦和恼怒。我的办法是,盯着他拉扯我的手,不看他的脸,低声但严厉地说,别拉,放手。我认为这是最快脱身的办法。事实也的确如此。我还没遇到过见我如此说,还继续拉扯的导购。但我想,他放手以后,他和我都不会愉快。
做生意不必这样逢迎吧。那些导购看上去都是没什么技能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只能做这种工作。但这种导购真的能够促进销售吗?
除了难以快速找到商品和遍地导购以外,中关村的这些大卖场的卫生也普遍不佳。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肮脏之处,但总是令人感觉灰乎乎的,没有大超市那种清洁明亮的感受。
网上对中关村的购物环境早有很多抱怨。许多人投诉中关村欺诈很多。对此,我倒有不同意见。或许,中关村确实有很多欺诈的事情,我的朋友就有在这里购物被骗花冤钱的经历。但只要有一些计算机知识,事先又在网上做过一些功课,货比三家,就不会受到严重的欺诈。但对那些没什么计算机知识,又不懂得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的人来说,在这里购物确实很容易成为冤大头。
可是,如果以中关村每日发生的巨大销售额为分母计算的话,我相信,欺诈事件的比例是没那么大的。仅仅根据投诉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准确判断。绝大多数顺利买到商品的人,会什么都不说。
那天,我没有买到想要买的照相机。走路走得累了,一直没找到,放弃了。我注意到,有些大卖场的挺好的位置的一些摊位已经空出来了。或许,中关村越来越差的购物环境,已经对这里的商业收益产生了损害。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越来越差的购物环境呢?
大多数感受到购物环境差的人,可能都会呼吁某种外来的干预,并根据某些观察结果,总结出类似“市场失灵”的结论。可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确实,中关村的购物环境越来越差。我以后或许还会到这里购物,但一定是直接去在网上事先确定好的某家,而不会再在这里逛来逛去了,太累,太烦。但如果仅仅指出购物环境差,并没有说出全部的事实。
一个重要的事实必须同时指出: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中关村的电子大卖场有一样好处,那就是价格便宜。一俊遮百丑,这一俊足以让中关村吸引足够的客流。
北京曾经出现过那种电子商品的大超市,各种商品分门别类,整齐地摆在货架上。没有导购来烦你,你可以方便地比较同一商品不同品牌的价格和性能,它们都放在一起。我很喜欢这样的超市,可惜,它们不久就难以为继,关门大吉。
原因何在?我猜想,那种大超市,由于要大量进货,销售周期较长,所以,无法解决价格快速变化的问题。电子产品的价格变化频繁,甚至以天来计算。商家如果大量进货,在销售期间,价格如果发生变化,商家就会难以应付。
而中关村的大卖场中的中小商家,则有很灵活的进货结算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特点是少量进货,勤添货,月底结账,不需要占压大量的资金,可以适应价格快速变化的情况。消费者如果可以忍受大卖场的种种不便,就可以得到差不多是市场的最低价。
如果消费者更在意购物环境,他可以选择去中关村以外的百货商场或者其他电器专卖店购物。但据我观察,价格差距还是不小的。两三千元的照相机,价格差可以达到三四百元。
你愿意花上三四百元购买好的购物环境和体验吗?你自己看着办。
看来大多数人不愿意。因此,这不是什么“市场失灵”,而是市场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构造。
从这个角度去看,很多不便之处就可以解释了。导购很多很烦人,但导购可能是最便宜的广告形式。卫生不好,是的,但讲究卫生是要付费的。商品分布混乱,不能严格排序,是因为摊位流动性很强,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经常变化和调整,不可能保持严整的格局。
中关村大卖场的问题,不需要外界的干预来解决。商家自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调整得不及时,更可能是由于消费者目前还不需要。来这里的消费者更看重价格的便宜。
但消费者在变化,市场环境也在变化。京东商城这样的网上销售渠道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应该说,和中关村大卖场的不足是有密切关系的。京东商城同样提供了低价格——或许还不是最低,但同时也提供了货真价实和购买方便。
中关村大卖场应该已经受到了京东商城这样的商家的冲击。我看到的那些空出来的摊位,就是迹象。但是,到底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谁都难以断言。我们不妨抱着观察的态度,静观其变。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
关键是不要急着引入看得见的手,别对自己的判断太自信了,要相信千百万市场参与者的智慧。他们可是自负盈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