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指》连载之三【短期趋势】


交易大师杰西·利弗莫尔有一句名言:“成功的交易总是按照最小阻力线进行的,跟着趋势走,趋势就是你的朋友。”对于短线高手而言,把握市场短线趋势,顺势而为,是操盘的核心原则。那么市场的短期趋势如何把握呢?我觉得要记住以下两句话,第一句是“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第二句是“行情在恐惧中新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死亡”。这两句话对应的是两个原理,第一个涨跌循环原理,第二个是交易者心理。对于短期趋势的把握,重点要把握涨跌循环的节奏,和交易者心理变化的轨迹。一个是物质的变化,一个是认知的变化,这两个因素都是直接对股价运行形成最直接的动力。把握了他们俩的变化,就能对短期趋势有比较准确的预知。

先来说说涨跌循环原理。短期趋势构成完整的、最小级别的一轮涨跌。不论上涨,还是下跌,每一轮行情总是顺着最基本的吸筹、拉升、出货,盘整再吸筹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如此循环往复,行情不断在旧的故事上演绎新故事,每一轮行情既是是对前一轮行情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大家平时看到的一天行情,只是一轮短线行情里的一个片段,至于这个片段属于吸筹阶段、拉升阶段、出货阶段、还是盘整阶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知道行情走在哪个阶段,这对于短线操作来说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行情发展中,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显示的非常明确,有些时候因为条件的不成熟,一些阶段需要两次甚至多次的确认和夯实,有些时候甚至因为强大的外力因素的冲击,行情阶段未能走完全程而中途夭折,于是又转化成新的下跌或上涨行情。作为实战高手,关注短线趋势,一定要能看清组成短线行情的各发展阶段,如此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在一个中线主下跌的行情中,短线的上涨行情就仅仅是反弹,阳弱阴强,在一个中线主上涨的行情中,短线的下跌行情又仅仅是回调,阳强阴弱。

判断短线趋势的发展阶段,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但是每一个阶段如要被确认,还是有属于各自的确认条件,如吸筹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有顺势吸筹,打压吸筹,涨停板吸筹,但是大多数吸筹都是默默无闻,在股价上表现不是太张扬,这主要是考虑到在吸筹阶段成本越低越好,而要成本低,就要被越少人关注越好,否则关注的人多,图形好,吸筹就会很吃力,成本也会被人为抬高,对主力来说就不划算了,成本高低会影响到主力做股的成败。有些有底舱,有实力的主力甚至会在吸筹阶段,把股票的技术图形做坏,让技术派和心理因素不过关的恐慌者抛售,以此捡取廉价筹码。但是有一条是确认吸筹阶段的金科玉律,就是筹码的集中度,如果筹码被有效集中了,我们基本上可以说这只股票已经有主力在进场吸筹了,有主力进场的股票后市是可以期待拉升行情的。

拉升阶段是股价上涨最快的阶段,主力希望通过快速的拉升,将股价拉离成本区,并到一个高价区域去派发。但是拉升是需要真金白银的,如何以最少的钱,拉最高的高度,并且将拉升图形做漂亮,以获得技术派资金的认同以减少抛压,是一门学问。为此,主力就会在拉升期间使用借力技巧,如一般主力的主拉升,都会在大盘走强之后进行,这时候抛盘更少,人气更旺,更有助于股价快速上涨,同时也有助于拉升之后的出货。拉升阶段有一个特点,就是股价少回调,多扎空走势,连续快速上涨,对利好消息过度和强势反映。拉升阶段是主力做多的阶段,是最有短线效率的做股阶段,真正的短线高手操作股票的核心阶段就是拉升阶段,其他时间都宁愿空仓等待,只有在方向明确之后,拉升启动之时才介入,而不做随波逐流或被动等待。

在出货阶段,主力最善用的伎俩是就是骗。当股价运作到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而不打算再往上做的时候,出货的阶段就来临了。出货阶段的盘面特征是形势大好而股价不涨。如遇利好消息而股价不涨,遇大盘上涨而个股不涨或上涨无力,同时主动性抛单较多,持续性大单流出较多,盘面走势出现投机性拉高等诱多走势。这是一颗随时等待爆炸的地雷,而一般投资者在出货初期都还不是很警醒,有些发现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愿意在不温不火或小跌中继续抗,这也正是为什么散户容易进套的原因。但是有一个阶段要跟出货阶段区别开来,那就是洗盘阶段。两者有一样的表现形式,都是股价下跌。但是有几方面区别,第一,洗盘发生在拉升之前,目的是促进筹码换手,增强持股稳定性,便于拉升和出货,所以洗盘阶段一般前期股价涨幅并不大,而如果是出货阶段,前期会有比较大的涨幅了。第二,洗盘往往是急剧下跌,下跌速度比较快,但下跌时缩量,且在短期内能马上反转向上。而如果是出货的话,下跌并不一定一开始就暴风骤雨般的急跌,有急跌的,也有缓跌的,在量能上,出货时不太缩量,一般是常量下跌,出货紧迫的主力甚至是放量大跌。第三,在技术走势上,洗盘阶段一般见底比较快,短线主力一般都是一次性见底,之后股价迅速回升,越急的主力杀跌力度越大,短线见底越快。而如果是出货的话,基本上是频创新低,股价都是资金推动的结果,频创新低说明资金是有去无回,主力即使不是全出的话,也不会在短期内将股价做起,所以这个风险要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