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的质量门说明了什么?
中石化在河南遭遇了质量门事件,上千的汽车使用了中石化的乙醇汽油之后出现质量问题,中石化开始的时候否认汽油存在质量问题,但是在事实面前承认其出售的汽油质量有问题,当然,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基层,据说是石化河南分公司违规购买山东小炼油的乙醇汽油造成了这次汽油质量门事件。
无论中石化怎样解释,一个营业额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公司,出现如此不应该发生的事件,说明一个问题,其公司的管理存在问题,其信誉遭受重创,中石化花巨资在全国各地收购了大量加油站,中石化和中石油基本垄断了成品供应的市场,其强势收购的理由就是为了给消费者以质量保证,可是河南的质量门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他们垄断的效果产生怀疑。
中石化的质量们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公司大而不强,它们之所以能够做大,不是他们有做大的实力,而是它们拥有做大的资源,而这个资源就是行政的垄断,依靠垄断长大的公司在市场的环境之中就很难真正的成为强者,为什么中石化只能在国内称雄,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之中与世界级的公司比拼,原因很简单,它们的管理水平不行,外国的加油站已经到国内,如果不是限制的话,可能早就没有石化双雄的地位了,而中石化的加油站就很走出国门。
目前,许多行业(不包括单纯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行业)只要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的企业就会全军覆没,中国的企业不能不反思,化妆品行业都已经外交占领,饮料行业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家宗庆后的娃哈哈支撑也让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中石化的质量们事件在其它垄断行业同样存在,央企的利润虽然非常骄人,可是李融荣主任一定要明白,央企的取得如此的利润不是央企的领导有能力,而是政府给的政策优惠,为什么国企要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因为央企的管理水平很少有能够达到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不退就是死。以供电为例,电网的国家垄断让其工作效率低下的惨不忍睹,可是低不怕,成本可以推给对方,只要对方用电就必须接受其成本。成品油涨价也是如此的逻辑,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只要成本提高就转嫁给消费者。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