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最近富士康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负面新闻缠身,舆论的大炮全都对准了这个全球500强企业,一个接一个的“跳楼门”事件让富士康成为了媒体和公众狂轰烂炸的靶子。
上周六,有人向媒体报料说深圳富士康厂区有人跳楼,当闻风的媒体赶到时,却发现原来只是一场误会,一名中年女性误入富士康厂区晕倒在地,让敏感的市民以为又是一起“跳楼”事件,真乃草木皆兵。好景不长,4月26日上午,一条短信打破宁静,“你们等着收尸吧,第七条命案将出现”!因为与妻子的感情纠葛,26日上午,富士康员工文先生将这条短信发给其主管,称自己要跳楼自杀,并向公司索要25万巨款赔偿。在富士康员工的多方寻找下,才将其救下。目前,文先生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心态已经趋于平静。
这位文先生的心态倒是平静了,而他刻意制造的这第七跳可让富士康无法平静,让高度关注富士康的公众和媒体的神经无法平静!如果说富士康的前“六连跳”应当为员工承担一定责任的话,那么我认为富士康完全不必为这荒诞不经的第七跳负责,理由也很简单:
首先,这位文先生肯定知道之前的“六连跳”事件(如此被媒体无限的放大想不知道都难),因此才想出了这么一个荒谬的办法(其实他未见得真的想死,他自己说不想“人财两空”,至少还想落一个?那怎么会舍得去死?),因此只是想以跳楼自杀作为要胁的一个手段罢了;
另外,富士康在2009年就建立了“心灵之约”平台,主要目的是用来关注员工的精神和心理问题,解决难题,这个我想文先生肯定也知道,但是不是可以说富士康没有尽到职责呢?我看到新闻报道中文某和其妻吕某在入职富士康时就刻意隐瞒了他们是夫妻的事实,因此富士康不了解个中缘由也是情有可缘。而这位文先生与其妻的夫妻问题和矛盾应该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了,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某某家境贫寒,与同村的吕某经人介绍结婚。他们育有一个3岁的儿子,目前在甘肃老家。但吕似乎并不喜欢和文在一起,嫌其“小气、抠门儿”。为了躲避文某某,吕在深圳多次辞工,而每次吕某找到新的工作后,文某某总会追踪而至,想方设法和她进入同一家企业工作。从大浪、观澜再到富士康,近两年他们就一起换过3次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哪家工厂,最后的结局很可能都一样,文某某在绝望状态下很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只不过这次是在富士康,前面又有“六连跳”打底,而自杀这一死亡模式还让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情绪状态的人产生可怕的传染性和效仿性,因此被媒体一放大,成了又一可怕的“第七跳”。
其实我认为,富士康无论再建立多少人性化的制度都不可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奇怪的高等生物了,你没办法找出那么多因果关系来说明这个人身上的那么多为什么,它不是计算机程序,你只要设定好就肯定不会出问题。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琢磨的,即便社会再温暖,生活再幸福,事业再顺利,自杀事件仍不会停止。富士康的这些打工者跳楼自杀你或许可以揣测出其自杀的理由,比如事业不顺,感情受挫,压力太大,工资太低……可是还有一些很多很多人你根本无法揣测其自杀的理由,比如那些功成名就的明星艺人们以及那些拥有一切的上市公司的老总们,他们又为什么也要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呢?
我们现在可以说因为说富士康制度存在漏洞,缺少人文关怀,可是哪一个企业制度没有漏洞?如果假定富士康制度非常完美,也确实做到了人性化,对员工呵护备至虚寒问暖,就完全能保证不会再发生第七跳、第八跳乃至更多吗?员工就会真的完全满足吗?
我看未必。没人敢打这个包票吧!
我们只能说,一个大企业,如果建立完善一点的制度,对员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管理和关怀是能够相应的减少一些无谓的自杀事件的概率,只是减少而己,根本无法真正的避免。
我想我们在高度关注和监督富士康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也应该多审视一下我们的内心,为何要让生命如此脆弱?为何我们要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和未来的赌注完全托付给一家工厂或是别的什么东西上面?为何我们不能自己掌舵呢?难道我们都在梦想着有一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像桃花园记那样的天堂之处吗?
想想可以,但还要回归现实。我此前也说过,不要做那易碎的“陶瓷娃娃”而要做一个韧性十足的弹力球,否则你将如何应对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