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永乐禅寺与大红袍


 
种茶史——培植出名茶大红袍
天心永乐禅寺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唐贞元年间,僧人们在这里结草为庵的同时就开始在寺院的周边广泛种植茶叶,特别是《百丈清规》被推广之后,各地寺院因地制宜,纷纷挖掘自身优势,农禅并举,进一步激发了僧人们种茶的热情。公元900年,禅月大师贯休在山心庵参访得到高僧扣冰古佛时,在两首《怀武夷山僧》的诗中分别以“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乳香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期”描述天心寺周边遍植茶叶的景象。“古木苔封菌”是指枝干被青苔和菌类所覆盖的老枞茶树。乳香,即石乳之香,当时,茶叶又被称作“石乳”。
明朝改贡芽茶,致使茶叶的品种得到重视,天心寺的僧人们培植出了名闻遐迩的大红袍、水金龟、半天腰等名枞。“大红袍”因治好举子的病而名声大燥,神奇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世代传颂。明永乐年间,“大红袍”因品种殊胜、制作工艺绝佳,被礼部官员胡潆赏识,并进贡受封。如今,这些名枞仍是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大红袍已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清咸丰年间台湾入闽应试的学子林凤池从天心永乐禅寺带回青心乌龙茶苗36株,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著名的冻顶乌龙茶。
经过几百年的垦荒,解放后,天心寺拥有包括三坑两涧、九龙窠在内的正岩茶园二百多亩。经过“土改”和“文革”,大部分茶山被蚕食鲸吞,至今只剩余五十多亩,仍由专职茶僧种植管理,所产“天心禅茶”结缘十方。
 
制茶史——发明乌龙茶制作技艺
大红袍的入贡,极大地激发武夷山茶农、茶僧、乃至县令对制茶技艺的研发热情。明末崇安县令殷应寅从黄山聘请顶级制茶僧入住天心寺,引进松萝茶的制作工艺,但做出来的茶叶“经旬月则赤紫如故”,香气不足且微有苦涩。
1646年清兵入闽,路过天心寺,睡在茶青上,致使茶叶变软、变黄,茶僧们痛心不已,但不忍舍弃,照常制作,结果茶叶不但香高味浓,且不再有苦涩之味。经过僧人反复的推敲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岩茶制作工艺,它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环节。经过这套工艺做出来的茶叶有独特的“绿叶红镶边”风采,状呈条索,形同乌龙,故称“乌龙茶”。
乌龙茶制作技艺作为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的技艺由天心寺茶僧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世人所享用。
 
饮茶史——创制工夫茶道
乌龙茶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饮茶方式,单纯的品饮开始向工夫茶的休闲形式过度。因为乌龙茶的经久耐泡顺应了工夫茶对茶叶制作、冲泡、品尝工夫(技艺)的追求,也符合工夫茶消磨工夫(时间)的要求。乌龙茶为工夫茶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物质保障,工夫茶道作为了乌龙茶唯一的冲泡、品饮方法也成为其重要的传播途径。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率先记录了武夷山工夫茶的美妙——“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如香橼……”随着乌龙茶制作技艺的传播,工夫茶率先被传到闽南和潮汕,成为著名的闽南工夫茶和潮汕工夫茶,并很快风靡天下,影响着中国乃至大半个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存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
天心永乐禅寺一代茶僧超全禅师(1627-1715)的《武夷茶歌》中“嗣后岩茶亦渐生”、“心闲手敏工夫细”之句所提及的“岩茶”及“工夫”,是关于岩茶和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工夫茶源于天心寺的有力见证。
 
禅茶史——引禅入茶,援茶入佛
茶不但为天心寺实现了自养,也因其提神、解渴、静心的功效,为僧侣们打坐修禅提供了必备的身心条件。每一年开始采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茶法会,祈福天下苍生平安吉祥。随着茶和佛的密切渗透,茶渐渐成了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既充实了佛教的仪轨,又丰富了禅林生活,同时也成了广结善缘、凝聚十方善信的桥梁和纽带。
早在唐宋时期,天心寺就有了一套以茶礼佛的仪规。每逢佛祖诞日,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节”,以茶汤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还时常举行茶会,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等,名目繁多。还设置了专职的“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叶管理和制作,并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还建有“茶堂”、“茶寮”,专门供僧人们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
正如明代文人徐柳在《天心禅茶疏》里的描述:“……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九龙窠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天心岩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碗……”,“禅茶一味”成了天心永乐禅寺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