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老是用铺新摊子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要向经济结构调整要岗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企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巨大作用。专家认为,大量的人员失业,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也会相应地抵消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使社会福利水平能够得到稳步提高,就必须把积极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目标。
一般来说,提高就业率的首要前提是保持经济增长。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通常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代表一切,保持适当的就业率应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就业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还取决于经济结构。结构不同,就业弹性系数也不同,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的拉动效果也不同。即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未必创造出相应的岗位,关键还要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属哪一类及其发展速度如何。如果是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就算很快,吸纳的劳动力也不一定很多;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第三产业,就可能创造比较多的岗位。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小企业、大就业”是经过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的一条重要规律。今天,对美国经济起支配作用的企业绝不是大公司。在1990年至1995年间,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占全国的3/4。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大多数国有企业为人员过剩、福利负担及庞大的债务等问题所困扰,而新兴的私营小企业则没有这些负担和问题,从而呈现明显优势并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既要提供就业机会,也要刺激就业愿望(《北京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蔡方华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系列就业数据。前三个月,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去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下岗再就业13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万人。从这些数据看,全年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下的目标有望得到实现。
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风向标。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全球多个国家都出现了就业下滑的趋势。2009年,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也攀高到了4.3%。今年第一季度的登记失业率虽然只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这个下降趋势所显示的经济势头却不可低估。一方面,登记失业率下降意味着经济刺激计划收到了持续的效果,经济大势继续向企稳向好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它显示我国的促进就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因此,0.1个百分点虽然不是什么骄人的成绩,却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信心。
就业是民生最重要的内容。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就业促民生也就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宏观层面看,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了不少新增的就业机会。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策略,也对就业大势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具体对策方面,“五缓四减三补贴”在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尽量避免了企业裁员和新增失业的产生。各地开展的职业培训计划,则帮助更多的农民工找到了就业机会。可以说,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整体活力的恢复,是失业人口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数字的主要原因。
一季度登记失业总人数为919万人。如果考虑到“登记”这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实际的城镇失业人口数字可能更大一些。但具体数字到底是多少,受统计方法的局限,外界还无从得知。919万登记失业人口中,大学生、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不同群体的比重如何,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让促进就业工作处于底数不明的局面。
改变失业人口统计方法,是社会各界的一个共识。登记失业率由于受到登记环节的局限,往往与一个时期的失业实际不符,因而受到诟病。今年2月,发改委的一个报告透露,登记失业率有望被调查失业率所代替,并作为就业指标发布。如果调查失业率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呈现给公众,则整个社会能够比较好地了解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对人们的就业观念起到转变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保部门在发布就业数据的同时,还应该及时披露一些契合现实、具有导向作用的内容,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等。这些数字能更好地帮助人们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设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也能对各级政府保就业工作起到引导作用。
据了解,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历史峰值,为630万人。在人才市场还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社会如何向这个庞大的人群提供就业岗位,无疑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就业还缺乏系统性的保障、推进和引导措施,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方法如鼓励大学生创业,还被当作法宝四处宣扬,大学生“被就业”的情况则屡屡出现。如何让大学生平滑地完成校园向社会的过渡,如何运用资源杠杆机制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流动,显然还需要稳定和有效的机制。
如果说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还反映在就业预期与社会现实的磨合环节,那么,农民工的就业瓶颈则主要是信息不通畅、待遇普遍低下和社会保障不力。如果不能努力改变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化的僵硬局面,不能在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农民平等的机会,大量新增农村劳动力主动失业的状况可能会愈演愈烈。很显然,促进就业不仅要着眼于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还应该着力刺激不同群体的就业愿望。在劳动中获得尊严和幸福,是劳动者最大的渴望。(来源:北京青年报)
既要提供就业机会,也要刺激就业愿望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