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的光荣与公民的国家认同
或:网友为何认为“被光荣”
廖德凯
廖德凯
21日晚,素有“诗人外交家”美誉的李肇星莅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演讲。在回答一位同学的提问时,他说:“你是一个中国公民,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光荣的?!”这句话博得在场同学雷鸣般的掌声。(4月23日《新快报》)
与现场的掌声相反的是,这句话却在网上激起许多网友的“被光荣感”,并以身边的民生问题来回应李肇星的“光荣”问题,对此颇多质疑。两者的矛盾看来似乎针尖对麦芒,但实质上两者的思想根本没有真正的交锋,因为这是作为外交家的“公民”与普通公民以自己的认知出发进行的自说自话。
作为外交家,其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是其从业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对外交家的最基本素质要求。外交家的任务,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国际博弈中,为自己代表的国家争取利益最大化,要求全心全意代表国家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拥有对自己国家的绝对认同,时时考虑“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如果一个外交家没有对自己所代表的国家的绝对认同,要让他在国际交往中的任何时候都能以国家利益为最高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或者是靠不住的。因此,作为外交家的公民对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最光荣”,正常而且理所当然。
普通公民则完全不同。普通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主要是从与自己关系重大的民生问题来认识: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程度、感受政府的服务效率、感受自己的物质生活改善情况、感受自己精神生活充实与否……,也就是说,以自己的现实体验来思考“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并以此判断自己的国家认同程度,判定自己是否“光荣”。如果简单点分析二者的区别,不妨这样说:外交家的“光荣”是一种义务和基本素质,而普通公民的“光荣”则是一种自我体验。
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实现外交家和普通公民一致的“光荣感”,这将是最佳的社会状态。目前两者之间出现的断裂,主要是由于在民生领域诸如房价、教育、医疗等出现的严重背离民众心理和现实生活状况的情状,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公平正义问题、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问题。修复两者之间的“断裂带”,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缩小外交家的“光荣感”与普通公民的认同距离,本就是社会在任何时期的努力方向,只是反映的侧面有所不同而已,但最终的“指标”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