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杠杆


 
  编者按:

  当前,中国已过了物质短缺时代,而走向生态产品短缺时代。但中国许多城市“制造”的比重多于“创意”和“设计”,在能耗和排放难以有效减少的情况下,武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武汉是国家建立“两型社会”的突破口,也是国家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武汉该如何吸引高级要素集聚,避免与二三线城市在“项目经济”的红海里竞争?

  森林是世界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体,木材具有可再生性、可降解性,在经济建设中,武汉该做出怎样的产品转换让城市具有“低碳性”特征?

  生态文明时代是生态健康和商业成功兼具的时代,武汉该如何使城市森林和商业成功结合在一起?

  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报推出生态专版,以飨读者。

  在能耗和排放难以有效减少的情况下,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能够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100年里,兴办企业的浪潮席卷全球,蒸汽机和电力让企业可以在任何地方选址,企业向某个区域的聚集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城市由此产生并变成了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提供就业的载体。

  然而,生产更多并不代表可以排泄更多。“在未来的50年内,若再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推动经济增长,那么燃烧这些物质所产生的废气将给地球罩上‘双层玻璃’,而它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尚不得而知。”湖北省林业局局长王海涛说。

  对欠发达国家而言,制造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破解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与创意、设计等产业相比,制造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从制造业切入世界、中国经济体系,可以比较容易且顺利地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制造业是靠便宜的能量喂大的,煤炭因价格低廉而成为首选能源。王海涛说,“在现阶段,要在扩大直接减排的同时加速经济增长,难度很大。因为煤炭的使用比重若降低1个百分点,GDP就要下降0.64%,全国范围内就会减少470万个就业。”

  “在能耗和排放难以有效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广植树,吸收二氧化碳,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是一种可供替代的减排方式。”王海涛说,“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的蓄积,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排放1.62吨氧气,能够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许多城市“制造”的比重多于“创意”和“设计”,建设森林城市是想建立一个吸引并留住企业家、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集聚的环境

  因发展不够,目前包括湖北在内的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形态整体上仍处于投资经济和项目经济阶段,“制造”的比重多于“创意”和“设计”。在经济丰饶而需求不足的时代,若再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可能只会创造“负价值”。

  不仅如此,在项目型经济发展阶段,武汉的竞争力并不比荆门、襄樊、宜昌等而二线城市强,因为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二线城市成本更低。

  在此情况下,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武汉,该如何进行定位以避开与二线城市的竞争?

  显然,“武汉只能向服务经济、创意经济、智慧经济等经济形态转型,这些经济形态几乎不耗费什么能源,也不会造成多少排放,符合‘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武汉大学战略决策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龙斧说。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指出,“智慧经济、创意经济等经济形态的进入门槛较高,武汉向这些经济形态转型,能够与二三线城市形成竞合关系,避免与它们在项目经济的红海里竞争。”

  《创意经济》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创意经济和智慧经济是需要人才的经济,没有人才的集聚,创意经济和智慧经济就会停摆”。

  “武汉拥有发展智慧经济的高教资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只有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变成一个亲商宜居的城市,武汉才能吸引并留住企业家、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编倪鹏飞告诉记者。

  中国已过了物质短缺时代,而走向生态产品短缺时代。失去森林,我们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

  我们不可能永远抱住工业化时代不放,事实上,工业化本身甚至都维持不了另一代人的一生时间。当前,中国已经过了物质短缺时代,而走向生态产品短缺时代。因此,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整体转型,是拓展环境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国家林业局宣传部副主任、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叶智表示,“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国家肯定不是生态文明的国家,没有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城市肯定不是生态文明的城市。”

  王海涛透露,森林的生态价值链很长,包括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等。据统计,全球森林固定了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90%,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总量的25%,为人类生存空间提供60%的氧气。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又被称为“地球之肺”。

  不仅如此,“森林还是一个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木材可再生、可降解,在经济建设中尽多用木材和木材深加工制成品代替钢铁、水泥和石油、天然气深加工制成品,可以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最近几年,武汉市民普遍反映武汉夏天的酷热期在缩短,也不再那么炎热了。武汉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正是通过广泛的植树造林,武汉才降低了城市热导效应,减少了城市在夏季由于空调而产生的电力消耗,摘掉了火炉“桂冠”。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曾说:“失去森林,我们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现实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才能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地球的代谢能力。

  城市的品味取决于城市有多少绿色,有多强的呼吸能力,有多大的环境容量。在商业经济时代,森林城市的打造必须和商业成功结合在一起

  “通过植树造林,构建起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绿量,是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工程。但更重要的是对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开发,没有功能开发等于没有发挥作用,或者限制了它发挥作用。”叶智表示。

  “城市森林不仅有生态功能,它还有经济功能。在商业经济时代,将城市森林与用材林、林果业、生态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让出售绿色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有钱可挣,人们才愿意往里投资,才能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功能,使城市森林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同时,城市森林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过去,城市的品味取决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未来,城市的品味取决于城市有多少绿色,有多强的呼吸能力,有多大的环境容量。因此叶智说,“城市森林建设有三句话:种下的是树木,生长的是文化,收获的是文明。”

  从国际范围来看,经济相对成熟的国家,其生态文明程度也略高一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如美国的洛杉矶、纽约、亚特兰大,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釜山,印度的新德里等城市,都把发展城市森林、建设森林城市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王海涛表示。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自2004年起,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环资委、经济日报等六部委依次在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州等城市召开了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这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人类并没有一扇遇到危机时可以随时关闭的“避难窗口”,创建森林城市的本意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要学会谦虚

  “我们是人,而不是池塘里的鱼”。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不仅仅是食物和水,还包括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云的形成、表层土壤稳定度、生物多样性、基因保持、重金属污染等许多其他问题。

  然而,由于人类总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给自己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如通过空调技术,让夏天变得凉爽,让冬天变得温暖。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享受到了这种好处,很多收入低下者因买不起这种产品,而不得不忍受富有者更多的排放。

  “为了赢得一场经济活动的胜利,我们购买和出售了整个世界”。实际上,全球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假设我们想通过某种技术,再造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得不花费超过全球国家数万倍的财富总和,且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聪明开发出这样的技术。

  “不过,人类也并不是无计可施。”王海涛表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小心呵护地球赋予我们的森林、湿地等资源,减少单位产出使用的材料,利用森林的间接减排——储碳功能,就可以将‘自然调和型技术’覆盖到每一个人,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环保设计师比尔•麦克多诺说:“人类应该谦虚,不应自视过高。毕竟,我们花了5000年才学会给行李箱装上轮子”。他的话其实是在警示人类:人类并没有一扇遇到危机时可以随时关闭的“避难窗口”,我们不能在物资丰裕的时代将危机意识钙化,而应该始终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和敬畏,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笔者猜想,这也许是世界各国创建森林城市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