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振动翅膀,可以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那么冰岛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也可以给中国带来一场空前酸雨。近日来,一则“欧洲火山爆发引发750年一遇特大酸雨”的消息在各大论坛、微博、msn上不胫而走,据称被雨淋的人患皮肤癌的几率很大。消息流传一天后,人民网、新华社发布气象部门的提供的信息,欧洲火山爆发引发强酸雨纯属谣言。又是谣言,虚惊一场。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几天之前,几乎在青海玉树地震的同时,北京、河北等地也盛传当地将有强烈地震的传闻,后经相关部门辟谣,大家虚惊一场。不仅如此,类似的虚惊也曾在“汶川地震”“SARS”期间发生过,大多数人应该记得。
谣言,这种古老的信息传播现象从来不缺乏孳生的温床,也不缺少传播的参与者,就如同夹缝里的小强,生命力极强,一遇风吹草动,便倾巢而出,叫人避之不及,除之不尽。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总结出谣言产生的基本模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性,谣言的产生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表述的模糊性呈正相关。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发现,除了谣言本身之外,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为谣言的产生和流变推波助澜,谣言一旦无阻碍的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其规模和带来的后果将城指数倍数增长。
意义模糊的语言让参与谣传的每个人都如入五里雾中,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善意,传递谣言。然而,有关部门的辟谣同样含糊其辞,工作总结式的言辞似乎是万能胶水,要堵住所有裂缝。每次谣言被揭穿后,有关人士都会总结“谣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的道理,但却屡屡被谣言牵着鼻子。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相信每个人也更愿意相信正规渠道传达的权威信息,我们不禁要问:在谣言面前,真相的传播为何总是慢了半拍?
“酸雨”谣言通过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实现病毒式扩张,仅新浪微博上关于“酸雨”的发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超过了上万条,毋庸说还有论坛、qq群和msn。气象部门却仅仅在人民网和新华社两大主流媒体上做了辟谣声明,相比之下,何其单薄。可以想见,在次日的国内主流媒体上,必然会转载两大媒体的新闻,直到彼时,“酸雨”真相的传播才初具规模。然而在经过近48小时延宕之后,“迟到”的真相对于公众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