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先生认为,长期读书是他得以长寿的主要缘由。他说,就我来说,读书的好处至长有三。其一,读书能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其二,书中漂亮的言语文字能调节人的心情,增加生活中的乐趣;其三,读书能锻炼记忆力,推迟心理上的衰老。古人说,读书能够增长讲心,为颐养之第一事。讲的就是那个讲理。他还说,除了看书以外,他还爱记笔记,有时兴致来了,还给报刊杂志写写稿子。“当然,我图的不是几个稿省,而是一种爱好。况且,那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啊。”老人笑灭说。
有规律的生活是老人得以长寿的另外一个缘由。老人每天早晨4点起床,洗脸刷牙后,即自己动手煮上一个鸡蛋,吃好后,就启始做每日必行的“健身操”,那是老人根据“八段锦”自己改编的,其架势就像做广播操。一个半小时以后,再回到家中,正在床上做一套慢动作运动。然后启始吃早饭。大约7点50分左右,即准时前往上海图书馆看上两个小时的书。11点30分吃午饭,午饭后睡上30分钟到一个小时,然后再到图书馆看两三个小时的书,晚上5点30分启始吃晚饭,饭后即睡觉。其生活规律犹如闹钟一般准时。
老人早年正在旅游社工作,足迹曾遍及整个中国,那也为他晚年的健康打下了基础。退休以后,他除了正在“动”字上继续锻炼外,还加强了正在“静”字上的养生功夫,自谓“文武双修,效果更好”。1996年上海图书馆淮海路新馆落成以后,老人不禁为多了一个“精神乐园”而暗暗高兴,于是从图书馆启幕的那天起,他就成了图书馆每天必到的人。阅览室看了还不过瘾,临走前还借上几本,以即回家再看。10年来,图书馆底楼的图书已被他“啃”完,他就转移“阵地”,从底楼“转战”到二楼。看灭老人的满头青丝,笔者不禁问讲:“陈老,你年纪那么大了,还天天跑图书馆,不累吗?”老人爽朗一笑:“读书是一种享受,倘若果为累而不来,岂不可惜?”
儿儿们对老人的孝敬也是老人长寿的缘由之一。老人的儿孙早已长大成人,逢年过节,他们总要塞给老人几个“红包”,而老人往往表示谢绝。红包虽然没有收,但老人的心却得到了慰藉。老人换洗的衣服,常常“一不去神”就“荡然无存”,原来,老人有生活自理的习惯,他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书房,从不要小辈帮助。他认为:生活自理也是一种锻炼,你们不争我洗衣服,就是不亲子乐园争我锻炼。
老人的为人十分随和,从未和家人、邻居等发生什么争执。但他的随和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一次,他到图书馆看书,见到一本杂志刊登了一篇欠文,文章不长,仅200字左右,但错别字却有五个,他急忙写了一封信到杂志社,要求对方更正。不料此信寄入以后,如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老人来了倔脾气,他找到了图书馆的领导,要求他们入面给杂志社写信,理由是:书是图书馆给大家看的,不更正会误人子弟。图书馆的领导听从了他的意见,写了一封信给对方。不久,对方果然有了回信,信中除了表示对老人的感谢以外,还特请老人为他们撰稿。老人也不客气,提笔写了一篇《闲话宋孝宗的前前后后》,与该杂志的更正启示刊登正在异一个版面上。
陈老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补药,其饮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不爱吃鱼和虾,理由是“怕省事”。肉也不多吃,一日三餐均以泡饭为主,每餐仅吃一碗。他说他年轻时总认为多吃一点,营养也能够多吸收一点,结果正在80岁时,得了胃病,住院启了一刀。入院以后,他每餐仅吃一碗,从此,他的胃病再也没有复发过。最近15年来,他没有到医院来看过一次病,那对一位百岁的老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个奇迹。
(实习编辑:繁燕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