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时间的前面——来自铁路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



  大美青海,春上高原。
  4月的西宁,尽管寒风料峭,但街头的山桃花已经怒放,在周遭的大片土黄与红褐中顽强地绽放出一抹嫣红。
  只有大街小巷悬挂的横幅和疾驰而过的卡车,显示着与往年的不同, “抗震救灾”成为这个春天最重要的主题。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周,青藏铁路公司也度过了不眠的7个日夜。
  当玉树的巴塘草原被撕开一道道裂口,当结古的酥油灯在顷刻间湮灭,当家园破碎、生灵涂炭,800公里外的西宁,这个取意 “西陲安宁”的城市,成为重震灾区的大后方。
  一队队解放军、专业救援人员、医务人员,一车车棉衣、帐篷、救护车,带着祖国人民的心愿,带着爱的温暖,集结到这里。西宁站和西宁站货场成为抗震救灾物资的重要转运地。
  铁路,又是铁路,再次勇挑重担。全体干部职工加班加点连续作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措施抢运救灾人员和物资。一场气壮山河的铁路抗震救灾斗争在青藏高原上打响。
  要为逝者点燃一盏盏酥油灯,更要为生者搭起一顶顶蓝帐篷
  玉树强震,举世震惊。山河垂泪,草木含悲。
  地震发生后,铁道部立即在部机关和青藏公司成立调度指挥中心救灾台,24小时负责处理救灾物资装车、卸车和运输事宜。
  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立即赶赴西宁,直奔西宁站货场检查指导铁路抗震救灾运输组织工作。他向青藏公司负责同志和现场职工详细了解了抗震救灾物资装卸和转运情况,指出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全力抓好抗震救灾运输组织工作,是铁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他要求各铁路局对抗震救灾物资运输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第一时间抢运,有多少运多少,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和最急需的地方。离开西宁站货场后,他未作片刻休息,立即召集有关负责同志开会,深入分析铁路部门在抗震救灾中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铁路大动脉的作用,全力抢运灾区群众急需的药品、食品、饮用水、棉被、帐篷等各类救灾物资,要求全路干部职工确保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为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随后,刘志军深入青藏铁路全线添乘检查,对进一步加强青藏铁路管理运营、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运输组织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高晓兵连续几天深入青藏铁路抗震救灾一线,对抢运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作为铁路抗震救灾的 “主战场”,青藏公司迅速成立指挥部,下设现场指挥组、运输协调组、后勤保障组、治安保卫组、宣传报道组,每天8时30分召开交班会,大力提高救灾组织指挥效率。
  4月15日8时前,青藏公司停办了西宁站的日常货运业务,准备了7条货位线,搭建临时站台,备好107块篷布、134块方石托盘和10台叉车,并组织了200多名装卸工,做好装卸救灾物资的一切准备。
  当天16时30分,全国首趟救灾物资专列抢9次从西安抵达西宁。列车一到站,待命的200余名装卸人员火速将750顶棉帐篷、2500床棉被卸装到6辆货车上。仅仅40来分钟,首批救灾物资就从西宁出发运往玉树灾区。
  为做到 “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运输高效”,确保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青藏公司抗震救灾指挥台24小时值班,不间断掌握和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情况,对到达的物资做到10小时预报、3小时精报。
  青藏公司路兴发展有限公司西宁装卸车间党支部书记马永春已经54岁了,地震发生后的这几天基本没有休息,也没时间回家吃饭。他介绍说,尽管已经抽调来100多人,但是面对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辆救灾列车到达的情况,人手还是明显不够。
  他们在装卸组织上下工夫,提前把装卸方案搞清楚,选派至少有8年以上装卸经验的熟练工人,卸车速度比平常要快1/3以上。
  山高高,水长长,这里没有前方和后方;爱深深,情切切,这里也是拯救生命的战场
  震后的玉树,每一秒钟都记录着焦急,也记录着屡屡出现的生命奇迹。
  面对生命的呼唤,疾驰而来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队员,不畏艰险、全力以赴,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西宁站担负着组织好通过铁路到达的抗震救灾人员向灾区的转运工作。他们在站台设立了救灾人员集结点,开辟出绿色通道,全力支援灾区,献出铁路的力量。
  4月16日8时30分,全国首趟救援专列救913次列车从重庆抵达西宁,有102名医务专业人员从西宁站无缝对接地转乘客车进入玉树地震灾区。
  当天,从重庆、西安、太原、北京驰援而来的4支医疗救援队伍和部分医疗器械通过铁路运抵西宁,总人数600多人。
  也有许多零星的、未与有关部门联系的志愿者到达。西宁站设专人在站台举牌引导,交由青海省卫生厅、交通厅等各单位联络点工作人员帮助联系,并做好登记工作。
  西宁站甚至在二楼应急候车室为共青团青海省委员会设立临时办公点,每天都有大学生、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来到这里当志愿者,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其他志愿者提供帮助。
  面对越来越多的到达客流,青藏公司和西宁站制定了严密的乘降组织措施,实行进出分开,让人员流动起来,防止堵塞。西宁站副站长沈波巨表示,他们的核心工作就是保证安全、提供便利、畅通渠道,决不给抗震救灾工作添乱。
  4月18日上午,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各部门协调会议。青海省交通厅、民政厅、药监局、驻青部队、青藏公司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会上,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鸟成云拿着青藏公司提供的每日抢运抗震救灾物资统计清单,毫不吝啬地赞扬铁路部门 “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工作有章法,基础十分扎实”。他还特别指出,这正是青藏公司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养成的扎实工作作风,不愧为一支具有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的干部职工队伍。
  爱,就是 “在一起”,也只有 “在一起”才能让我们重新燃起希望
  4月19日,西宁的天空阴沉得厉害,西宁站货场上的风把人吹得东倒西歪。
  16时,青藏公司 “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突击队” “装卸工人突击队”授旗仪式举行。撒拉族青年职工马归真代表全体突击队员宣誓: “让我们携起手来,激扬青春,奉献真情,共同加入为灾区服务的行列,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打好抗震救灾持久战,青藏公司立足实际、长远规划,健全完善组织领导,经过前期选拔、培训,成立了由193人组成的3支突击队,为快卸快装各种救灾物资提供有力保障。
  授旗仪式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突击队员们立即投入到抢运救灾物资的工作中。在大家紧张忙碌、快速穿梭的身影里,三面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迎风飘扬。
  在4月20日新办公点投入使用前,设在西宁站货场的铁路抢运抗震救灾物资指挥部只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
  屋子当中摆着一张会议桌,上面放满了写有 “民政局” “建设厅” “交通厅”“红十字会”等字样的牌子。西墙上挂着新制作出来的 《西宁站货场平面示意图》。示意图上详细标注了不同种类救灾物资所在的具体位置。暖气片上是预备给夜班人员加餐用的烧饼、花卷和包子。
  就在这间局促的房间里,西宁站副站长田辉度过了震后最初的4天4夜。“能熬得住吗?” “挺呗。” “困了怎么办?” “忙得都没有时间困。”田辉平静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桌上摆那么多杯子时,他才想起来这是同事给他倒的水,倒一杯凉一杯,一连倒了4杯,他都没顾上喝一口。
  自从第一趟救灾专列到达西宁,青藏铁路公安局的民警们就把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倾注到对救灾物资的安全保卫工作之中。
  铁警刘永汉,当年在西宁东站驻站时,因保护铁路物资被犯罪分子击伤头部,至今脑颅骨部分还是塑料的。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他被派到援救人员绿色通道维护秩序。在他到岗的第一天,就接到了陕西老家叔叔去世和母亲去世3周年要回去祭奠的消息。
  在抗震救灾这个节骨眼上,刘永汉选择了坚守岗位,把消息隐瞒了起来。当领导从其他渠道得知情况让他回家看看时,他却说: “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玉树地震给乡亲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我不走,我要和大家在一起,为抗震救灾出力!”
  4月20日,农历的谷雨。在这个“雨降谷长”的日子里,西宁果真迎来一场久违的春雨。下雨给铁路抢运抗震救援物资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雨水也给饱受苦难的灾区人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青藏高原春意萌动,绿色的气息正在山间、田野、沟壑中蔓延。

  近日,青藏铁路公司集中力量确保救灾物资快速运往灾区。图为这个公司的职工正在快卸、快装救灾物资。 王韬 摄
  4月15日,武汉北站和武汉铁路装卸运输公司的干部职工正在紧张装载加固抢44次救灾专列救护车等救灾物资。本报特约摄影记者 刘强 摄
  铁路职工正在抢运运往玉树灾区的面粉。本报记者 杨军 摄
  本报记者 焦健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