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和员工之间,天然的矛盾体。员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命运。老板希望员工老老实实为自己赚钱,顺便给员工衣食无忧的生活。员工一心想着能够变得更富有,甚至是超过老板。欲望驱使着一个又一个员工的跳槽,或者是出来自己干。老板则是把员工看成是自己的财富,希望永远为我所用。
最近看了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对赵本山的采访。赵本山在失去知觉醒来之后,一再叮嘱学生们,如果他不在了,你们一定不能分开,如果分开了,每一个人什么都不是。听来非常感人,也很有道理。
在《沉思录》里,有这么一段: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在哲学上则是普遍联系。既强调个人的作用,也强调集体的作用。
在这对矛盾体中,如何处理好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呢?同样是那段对赵本山的采访,也问及到了这个问题。赵本山的回答是,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如果赵本山在他的学生面前没有权威,那这个组织就不好弄了。确实有道理。在佛教的空和有和无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把老板看成是“有”,员工看成是“无”,那整个企业要搞好,企业就是“空”。当“有”占主导的时候,企业没有变化,都是在老板的管理下前景,当“无”占上风的时候,企业就变成了员工为主导在管理这个企业,但是企业性质不一定会改变。所以企业管理中的“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
企业之治的关键就是形式上调和好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或者说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回归真实,回归人性的真实,回归企业的真实,回归老板的真实,回归员工的真实。
【版权所有:任何抄袭、转载、摘编都属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