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吴三桂失足之恨(再续)


吴三桂听到从家里跑出来的仆人说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抢掠之后立即打消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令部下掉头向山海关而去。打算先到山海关好好的理一下头绪。而李自成在听到吴三桂率领人马半途中跑回山海关之后并没有很在意,他绝对想不到吴三桂这一掉头会毁掉他为及其所率领的大顺军为之浴血奋战了近二十年的事业会从此急转直下、直到走向覆灭。毕竟与大明王朝作战了这么多年,多少凶悍的、比吴三桂有名得多的明军将领还不都成了手下败将?于是,李自成决定御驾亲征山海关。

而到了山海关的吴三桂也不得不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目前自己手下区区数万大军,如何与正如日中天的李自成的农民军对抗?于是,很自然的,吴三桂就想到了山海关外正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大清。

其实,早在明朝还没有灭亡之时,清朝的统治者就曾经多次写信给吴三桂劝他投降,希望他能够像洪承畴,以及他的舅舅祖大寿家族那样投降大清,并许以高官厚禄。

但吴三桂心里也还是有些疙瘩,毕竟清朝是所谓的外族,在传统的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投降一个异族,无论如何是一时总是难以转过脑筋来的。吴三桂尽管是一介武夫,但毕竟也受过传统思想的教育和影响。

于是,吴三桂便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打算效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申包胥复兴楚国的做法,向清朝借兵。

于是,吴三桂就立即写了一封信,并派人火速送到清朝当时的实际执政者多尔衮那里。在这封信中,吴三桂表达了这么几层意思:一,他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有不共戴天之仇;二,希望清朝看在人伦道义的份上,出兵施以援手;三,许诺一旦清人同意借兵,事成之后将裂地以酬;四,给出了清兵入关的具体路线。

从这封信的大致内容中,我们看出吴三桂此时并没有投降清朝的意思,或者说此时他还没有真正的下定决心投降清朝,至于后来的真正投降并帮大清肃清农民军残余和南明小王朝等皆是后话。

且说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信之后,可以说又惊又喜而且还带有几分疑。惊者,是他完全没有想到中原的局势变化会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喜者,如果吴三桂乞求救兵是真,那大清自从创立以来,特别是其父亲努尔哈赤以来,几十年为之而奋斗的事业和为之一直努力不息的目标,即入主中原,极有可能借此机会成为现实;疑者,多尔衮怀疑吴三桂借兵未必是真。毕竟之前其父皇太极在位时曾经多次向吴三桂伸出橄榄枝,但吴三桂每次均不为所动,坚决的予以拒绝,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现在忽然主动的乞求出兵,其中是不是会有什么诈在里面呢?

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多尔衮决定放手一搏,当然他事先也做好了周密的安排。而在这一过程中,早已经在清人那里服务的两个著名的人物,范文程、洪承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多尔衮出兵的疑虑,而且为他谋划好了出兵之后挥师南下,进占整个中原的详细而宏大的计划。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基本上也正是按照他们两个人此时此刻筹划而发展的。

大举入关前,范文程即向多尔衮指出,此次进军中原,清军的主力变了,已经不再是大明朝廷了,而是农民军了。范文程不仅向多尔衮明确分析了农民军必败的理由,建议大军赶紧行动,而且说此次不同于从前,不再是抢掠一把就回来的,所以,一定要禁止杀掠,以收买人心。洪承畴也对多尔衮说:“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

于是,多尔衮决定不管吴三桂的请求是真是假,接受他的乞求,并亲率大军直往山海关而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