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秋》——《外滩》纪录片导演统筹范得良


上海深秋

                       范得良

                        《外滩》纪录片导演统筹

 

记得第一次到上海是2005年的11月份,当时正在参与一个新项目的考察。从浦东机场下的飞机,打车到市区花了近150元,比北京首都机场到市区还贵几十元。有人开始责问,怎么坐到浦东去了。后来才明白,原来要到徐家汇飞到虹桥机场比较近,可以少100元。

接下来一连串的忙碌中,印象最深的还属外滩。当时,我们拿着高清设备在人流中穿行,一路步行,沿着观景平台一直走到外白渡桥。因为下起了小雨,为了赶路,加之旅途劳顿,这座造型独特的钢架桥留给我的印象竟只有穿过它的漫长。辗转之后最终绕回万国建筑群脚下,上海租界时期的洋气、历史的遗痕开始在我脑海中翻滚起来。记得我不经意间曾大胆“闯”进一座大楼,从窄小的旋转门迈入大厅后,我惊呆了。豁然开朗,一派华丽的装潢。这不就是欧洲的宫殿吗?在这里,我贪婪的看了许久。外滩某某号是著名的某某银行,很遗憾,听完介绍没几天它们很快就在我的记忆中乱了次序。如今我才知道,我“闯”进的是原来的汇丰大楼也就是今天的浦发银行所在地。它的地位,我喜欢把它比作故宫里的太和殿,唯我独尊。外滩这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背后到底还有多少秘密,这次经历勾起了我的无限好奇。

曾经以为上海只有如森林般的高楼大厦,只有缺乏人情味的商业繁荣,看来我是太浅薄了。这里有太多的历史,有讲不完的故事。经过短暂的逗留,当时上海虽然对我来说还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却已经不再冰冷。

时隔四年,2009年我又一次来到这里。不同的是,我参加的是另外一个项目《外滩》的摄制。大型拍摄开始的季节同样是一个深秋,而这次除了外滩,我知道了北京东路、四川中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虎丘路等等大街小巷;在外滩 1.5公里的风景线来回踩点不下十遍后,已经知道了外滩1号、2号、3号等等分别都是什么建筑;还知道外滩历史建筑群虽然编号到33,其实并不完整而只有25座。知道了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知道了上海为何种有如此多的法国梧桐,知道了上海怎样开埠,知道了主持中国海关半个世纪的英国人赫德,知道了这里的浪漫与残酷,知道了许多上海的历史文化,更知道了这里的伟大。

拍摄还没有最终结束,有许多忧愁,许多苦楚,但却着实收获很多。在这个深秋季节,这是一次新的洗礼。看到一句诗,摘来自勉:“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