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向来不缺乏“先知先觉”者。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高送转利润分配预案还没有披露,总会有某些大资金提前潜伏其中。还是在2008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间,在某些股吧、股票论坛上,就有多家上市公司的高送转方案被提前公布出来,事实证明,这些并非什么空穴来风,相反却是铁铮铮的事实。
这就表明,某些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有被提前泄漏出去的可能,并进而被“先知先觉”者所利用。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提前潜伏者最终牟取暴利,而后知知觉的中小投资者成为埋单方。
事实上,类似情形不仅发生在私募、个人大户以及与上市公司存在“千丝万缕”关系的投资者身上,也同样发生在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某些基金身上。如大龙地产、S佳通和登海种业等上市公司,在去年三季报中预计09年业绩分别同比增长12200%、6000%和3360%,而其三季报则同时显示,某些基金已经成功潜伏其中。像大龙地产去年三季末,其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南方避险增值、中邮核心优选等7只基金,持股总数占流通盘比例高达15.11%;登海种业也有5只基金进驻,持股总数占据流通盘的9.66%。
今年亦同样如此。上市公司今年的一季报即将开始披露,歌尔升学3月25日公布业绩快报,预计今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2倍,但其去年四季度以流通股本计算的户均持股比例单季上升72%。而歌尔升学的年报显示,2009年末,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全部为证券投资基金。也就是说,更多的流通筹码被基金“截获”。另外,像预计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达380%的南玻A、一季度同比预增100%-150%的东阿阿胶等,都在去年的四季度有多只基金进驻。
众所周知,基金的投资活动常常缺不了调研这一环节。作为手握重金的基金,谨慎投资是必然的,否则就有可能给持有人造成重大损失。而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一方面能够了解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会为其投资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但也是因为基金的“调研”活动,常常能从上市公司“搜索”到某些不为市场所知的“秘密”,如业绩、利润分配方案、是否存在重大资产重组的可能等,如有“最牛基金经理”之称的王亚伟,其所掌管的基金就频频提前潜伏在某些资产重组股中,并为该基金获取了巨大的收益。
鉴于基金的调研活动有可能导致“泄密”事件的发生,上市公司2008年度报告中,监管层曾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基金的调研情况。而从截至目前已披露的年报来分析,因为基金的“调研”而导致的“泄密”事件仍然在发生着,并且其范围还不小。
基金能够频频上演真实版的“潜伏”,不排除其研究部门通过对于相关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的研究分析后,相关上市公司进入其股票池,进而成为其投资标的的可能;与此同时,也不能排除因为基金的实地“调研”提前获悉上市公司相关“秘密”的可能。如果是前者,我们对其表示尊敬,但假如是后者,则毫无疑问践踏了市场的“三公”原则。笔者以为,此现状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