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道:
首句的第一个“道”是名词,处在主谓语句的主语位置作主语,是谓语——“可道”陈述的对象。它指以“道”作为名称的各种事物:行之而成、有交通之用的“通道”;划之而成、有记录之用的“划道”;自然而成、有产生之用的“产道(玄牝之门)”;浑然而成、先天地生、有为物之用的“常道”;天然而成、有统帅运动之用的天道、人道等。
首句的第二个“道”是动词,处在主谓语句的谓语位置作谓语,对主语“道”进行陈述,并被副词“可”修饰,有言说、谈论的含义。
常道: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之道。常本作恒,因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故改作常。“常道”即“恒道”,即无时不在、永恒存在的道。“常道”是老子最先发现、言说和界定的,浑然而成、先天地生、有为物之用、周行不殆、永恒存在的本源事物。我认为:老子言说的“常道”是指人类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各种事物的思想认识活动。
非:不是。非常道,不是“常道”,不是浑然而成、先天地生、有为物之用、永恒存在的“常(恒)道”。
2、 名:
本章的第一个“名”是名词,处在主谓语句的主语位置作主语,是谓语——“可名”陈述的对象。它指语言名称表述和界定的各种事物:既包含名词表述的对象,也包含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作为语句的主语时所表述或界定的对象、事情或事物。
本章的第二个“名”是动词,处在主谓语句的谓语位置作谓语,对主语“名(事物)”进行陈述,并被副词“可”修饰,有称谓、言说、谈论的含义。
常名,即恒名,指永恒存在的、人类给事物冠名、对事物进行称谓的思想认识活动这种事情。老子用人类给事物冠名、对事物进行称谓的行为或事情,指代产生天地万物的“道”。
非:不是。非常名,即不是“恒名”,不是给事物冠名或命名,使事物得以彰显和产生的,永恒存在的人类认识活动。
3、无名:即产生万物的本源之道。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一章》说:“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名天地之始“语句中的“无名”,是指天地这个万物之母的肇始者,是指人类发现、界定、彰显、产生“有名”或“有”的思想认识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事物都是天造地设的。中国古人把天尊称为天帝,至今还有很多人把天尊称为老天爷。天地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母亲。天地同产生天下万物的“有名”或“有”是同一类事物。
有名: “有”是动词,本意为存在。名:名词,本意为名称。有名是动词“有”放在名词“名”前面组成的动宾词组,有名这个词组是古汉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具有使“名”有、使“名”产生的含义。只有人类的认识活动,才能使事物从混沌自然中得以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使事物获得合乎自己体量的名称,所以,“有名”、“使名有”这种事情,是指以冠名事物、使事物具有名称作为最后环节,作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人类认识活动。
《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或“有名”是万物的母亲,“无”是“万物之母”——“有”的母亲。“无名”和“有名”这两个词分别指两种有差别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有名”是指以以天下万物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无名”是指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4.欲:人的欲望、意向,老子用以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观:动词,本意为显示。其:代词,“观其妙”句中的“其”指代生育“有”的“无”,或者说指代万物之母的母亲。观其妙,即使奇妙观(显现),即使万物之母的母亲显现。观其徼句中的“其”指代生育万物的“有”指代万物的母亲,观其徼,即使其徼观(显现),有使万物之母显现的含义。
5. 玄:本意为深黑色,老子用具有高深莫测状态特征含义的“玄”这个词,言说和界定具有高深莫测状态、产生天地万物的道。玄之又玄,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绵延不绝的玄。玄即道,即人类的认识活动。玄之又玄,即周而复始、绵延不绝的“道”,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绵延不绝的人类认识活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反者,“道之动”。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道的运动形式之意。
6. 众妙:指万物。众妙之门:万物、众妙出生的门户。
译文:
道可以被人们言说,但人们以往所言说的道都不是我所言说的恒道;名可以被人们称谓,但人们以往所称谓的名都不是我所言说的恒名。无名是天地的开始者;有名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人凭借“恒无”使万物之母的奇妙得以显现;人凭借“恒有”使万物的界限得以彰显。恒道和恒名、无名和有名、恒无和恒有,出处相同而名称相异,被我同称为玄(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绵延不绝的玄(道)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出现的大门。
解读:
一、主题思想:本章提出了“道”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从不同方面对“道”进行了分析、界定和描述,表述了“道”具有创造性、是天地万物本源的观点。老子的“道本源论”是人类哲学史上产生最早的思想认识本体理论之一,具有开创人类哲学先河的重大意义的哲学理论价值。
我认为:老子在本章言说和界定的“道”或“常道”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
道的本意是小路。道行之而成、有交通之用。老子发现“产道(玄牝之门)”有小路和生生之母双重含义,是“道”的原型,于是用“道”指称天地万物的产生者和本源。老子还发现人们用语词給事物“冠名”、使事物从混沌自然中彰显、产生出来的行为——“名”,是“道”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于是把“名”的具体存在形式:“无名”、“有名”、“有”、“无”,作为“道”的别名。庄子《齐物论第二章》有:“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其中的“谓之”即“称谓之”、即“名之”,即“使之(物)有名”。
天地万物都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和世界的本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进步、绵延不绝、永恒存在的事物,它无时不在、具有永恒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界定者,彰显者、产生者,没有人类认识就没有天地万物,人类的思想认识具有创造性;天地万物同人类的思想认识具有密切的关联,人类的思想认识无处不在具有普遍性;人类的思想认识有别于有体、有形、有象的可感的客体事物,也有别于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一般事物”或“抽象事物”,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形而上者”。人类的思想认识具有获得知识、造福人类的性质和能力,它包含着真、善、美,包含着高尚的品德。
老子言说的“道”或“常道”,是万物之母、具有产生一切的创造性质和能力;具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道先天地生、永恒存在,无时不在具有永恒性;“道在蝼蚁、在瓦甓、在稊稗、在屎溺”它无处不在具有普遍性;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为器,道具有虚无飘渺、神秘莫测的奥秘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具有正价值和高尚的品德。
二、内容和结构
本章提出道是常道的观点作为开始。
道,可道,非常道,这不是省略了一个相同主语的连谓句,而是两个并列的具有不同主语的主谓句。“可道”和“非常道”这两个谓语句分别有不同的主语与之对应,“可道”对应的主语“道”不仅包含人们所言说的道,而且还包含老子自己所谓的“常(恒)道”,“非常道”对应的主语“道”仅仅是指人们以往所言说的道,不包含老子所谓的常(恒)道。
语句两两对仗是本章语言结构的特点。语句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表现能力,为读者理解文意提供了条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个语句对仗严整,理解了其中一个语句,就可以理解另一个语句。
本章以提出“名”是“恒名”的观点作为“道”是“常道”内容的承接。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自然承接,表达了“道”即是“名”,“名”即是“道”的观点。
本章以提出“无名”和“有名”两种名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文章内容的转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句,使文章内容从述说道的永恒性转换到述说道的创造性问题上。
本章以总结道具有神秘性和创造性作为总结。常道和常名、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都具有永恒性、创造性和神秘性。它们的出处相同,都来自认识主体,是认识主体的组成部分,是认识主体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众妙或万物的创造者。
三、写作特点:主题明确、观点鲜明、结构合理,语言生动。
本章言说的主题是产生万物的“道”或“恒道”,常道、常名、无名、有名、常无、常有表述和界定的都是同一个认识对象。
本文对“道”进行了界定,表明了道具有永恒性、创造性和神秘性的观点。文章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语言生动,例如,有名万物之母。比喻生动贴切,生动表述了“有名”具有的创造性。
老子对常道和常名、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之间关系的表述的不详细,增加了读者理解它们的困难,使人们觉得文章晦涩难懂。
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