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十)
第一章:价值(10)
关于当今经济学领域流行的“价值规律”
现在,我们已经说明了“劳动、货币和价格,与价值和价值量是完全无关的东西。”,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来坦然地谈论一下这个人们已经熟悉了很久的经济名词:“价值规律”了。因为它的主题是说,“价格(的量)围绕着着价值(的量)上下波动”,而我们刚刚证明了价值与价格之间在量上是完全不相干的。于是“价值规律”的这个说法就显得十分古怪,它好比说:瞧,两匹酸菜围绕着一根萝卜翩翩起舞。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价值规律”的基本概念,总结自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者们的思考与分析,其中就包括了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和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价值规律”,直接来自于对马克思先生的以《资本论》论述为主的经济思想的总结和综合。在这里,对“价值规律”的具体内容,我们就不再去寻找是否有一本比较经典的书籍来引用,也不再回到《资本论》第一至三卷中去寻找和归纳,因为它在现在的中国是如此普遍,甚至被编进了中学教科书,而在那些包括《资本论》第一至三卷在内的经济学典籍中,它却反倒是零碎而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就直接引用教科书里的结论。
下面是一篇发表在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http://www.lnedu.net)上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一节的教案,(详细引用地址:http://www.lnedu.net/Tresearch/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73,)作者(教师):赵宇。)
标题: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懂得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观念、开放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
2.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含义
3.教学难点: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教学设计与构想】
本节课主要讲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典型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煤体课件的作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学风格上,注意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相结合。··· ···
··· ···
2.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含义
3.教学难点: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教学设计与构想】
本节课主要讲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典型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煤体课件的作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学风格上,注意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相结合。··· ···
··· ···
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三)认识、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三)认识、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
上面的引用,重要的是“课堂小结”这个部分,它向我们展示了教科书里面的“价值规律”的主体内容。它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也为我们根据上面各节所论述清楚的价值及其度量方法来对它进行分析提供了便利。
首先,“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看一看,“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量”与“事物的价值量”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举个例子:超市里的一袋50斤装的大米,标价人民币92.5元。(折合单价人民币1.85/斤)。
这袋米是摆放在超市里并标价出售的,因此它是商品无疑了。而同时,大米是不是事物呢?肯定是。它是事物之一,这也是没有疑问的。因此,当大米作为商品出现的时候,它仍然是事物的一种,也就是说,商品只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当中的一种,因此,商品的价值,必然是事物的价值中的一种。所以商品的价值的定义,和我们对事物的价值的定义,在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才对。
那么,这袋大米的价值是多少呢?我说,我来到超市,我需要50斤大米。而这刚好是一袋50斤装的大米。因此,根据“价值的第二定律”,这袋米的价值无疑就是“50斤”。
现在,出现第一个问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怎样来决定这袋大米的价值是“50斤”而不是45斤呢?
这恐怕非常困难(因为事实上它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换个思考的方向:如果我们承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就是说,一袋50斤的大米,它的价值量是50斤还是45斤,就由生产它时生产者所花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说,在标准情况下,生产一袋50斤的大米,应花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30小时,它的标准价值是“50斤”,可是,假设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这袋50斤的大米,事实上花去的劳动时间是45小时,那么,它的价值量就是VN=50斤/30小时 x 45小时 = 64.29斤。
一袋50斤的大米应该有64.29斤的价值,就是说,这袋大米的价值量超出了它本身的最大物理量。这正确吗?
又或者,我们的20世纪的经济学者们会说,我们这里的计算方式是错的。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50斤大米,花去的时间比应该花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那么他生产的这50斤大米的价值应该是比正常的50斤大米小才对,所以应该这样计算:
VN=50斤/45小时 x 30小时 = 33.33斤。
就是说,这一袋50斤大米,它的价值只有33.33斤。这听起来就更有意思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 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么这50斤大米,就不能按50斤价值卖给我,要么,按64.29斤卖给我,按照1.85/斤的价格,我买这袋米必须出115.23元,而不是92.5元;要么,按33.33斤卖给我,按照1.85/斤的价格,我必须出61.66元,而不是92.5元。(我当然非常愿意选择这33.33斤的价值计算方法。我想,没有人会愿意接受那64.29斤的结果)。
这里,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和市场价格不相干的价格出来呢?原因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这115.23元或者这61.66元,才是这袋50斤大米的“真实价值”,如果我按照超市的价格92.5元买下这袋大米,那么我的这个行为,刚好映证了他们对价值规律的描述:我的92.5元的价格,或者“围绕”着115.23元的价值向下波动,或者“围绕”着61.66元的价值向上波动。
而这种情况,首先说明的恐怕不是这种价值量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反而先说明了,支持这个“价值规律”的人们,他们的价值的计量方式,和马克思先生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是用货币的计量单位来计量价值,所以有了“115.23元的价值”和“61.66元的价值”这样的说法。而这,我们在上一节中已经证明了是错误的。
再者,根据“价值的第三定律”,我们已经知道了,价值的量,只与三个因素有关系:它本身的最大物理量、对它产生需求的生命的数量,以及产生需求的每个生命的平均需求量。劳动、货币和价格,与价值的存在和价值的量是完全无关的。因此,我们在上面去讨论92.5元的价格与“115.23元和61.66元的价值”就显得毫无意义。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个说法就注定是不成立的。事实上,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决定了一种东西,但它并不是价值,而是价格,就是说,货币量。关于这一点,我们留到第三章“货币”当中在详细解释。
其次:关于价值规律的表现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还是继续用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50斤大米。
刚才我们说了,我的92.5元的价格,或者围绕着115.23元的价值向下波动,或者围绕着61.66元的价值向上波动。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买50斤大米,只会出一次价格:92.5元。而针对这50斤大米,我们却同时出现两个“价值”估计值:115.23元和61.66元。因此,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并非价格(92.5元)围绕价值(115.23元和61.66元)上下波动,反倒是“价值”(115.23元和61.66元)围绕着价格(92.5元)上下波动。
可在实践中,价值会围绕着价格上下波动吗?不可能。因为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个完全的价值周期中,它是固定的和唯一的。
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不是价值和价格的问题,而是我们20世纪及以前的人类在价值的概念上模糊不清,并使用了错误的计量单位:货币单位来度量价值造成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证明,20世纪及以前的“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错误的。
不过,这里引起我们的进一步反思:一个基本内容错误的规律,为什么会在人类的知识结构中存在两百多年,到现在仍然有人还在深信不疑呢?
这个问题出在“价值规律”的表现上面。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错误的,但是,20世纪及以前的经济学者们用来支持这个基本内容的证据:“价值规律”的表现,却是一个正确的经济现象。他们看到了这个事实上存在的经济现象,并认为它证明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事实上存在的经济现象,真正表明的却是另外一回事情。这种情况,好比当初哥白尼发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因此认定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直到我们后来的人类通过继续观测更多星球的状况,才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个假命题。而对于我们的前人们留给我们的这个“价值规律”的假命题,又该怎样去破解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去深入“观测”价值和它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显然,这一步我们在前面几节中已经完成了,那么,现在就我们来详细探查一下这个曾经支持了“价值规律”假命题的经济现象,看看它实质上是怎么回事。
在详细探查之前,我们必须指出在旧有的“价值规律”的描述中正确的东西:
一,“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三,“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这三点是与人类社会当中既存的经济现象相符的,因此是正确的。
首先,“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一点,不仅因为它与人类社会当中既存的经济现象是相符的,而且这句话的表述本身也是正确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一袋50斤的大米。A要卖一袋50斤的大米给B。因为是50斤,所以A知道自己要收多少钱,而B也知道自己应该给多少钱。如果没有这个价值量“50斤”,比如,A要卖一袋大米给B。现在,问题出来了,这“一袋”大米究竟是多少?20粒?3磅?还是50斤?没有这个价值量,A无法知道自己该收多少钱,而B也不知道自己该付多少钱,因此交换根本不可能进行。
有了“50斤”这个价值量,于是,A 知道自己要收92.5元,而B也知道自己要付92.5元。如果A要收92.5元,而B只给3元,交换就完不成。如果A要收115.23元,而B只愿意付92.5元,交换也完不成。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实行等价交换”。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正确的叙述,却支持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呢?根本原因是,在旧有的思维中,有两处概念被错误地掉换了:第一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在这里,“价值量”概念的具体指代实际上不是“价值的量”,而被换成了“货币的量”。因为之前的经济学者们错误地认为价值就是事物所值的一定的货币量,并错误地用货币单位来度量价值,因此他们虽然说的是“价值量”,其实指的是“货币量”。第二处:“实行等价交换”,在这里,正确的“价”,指的应该是价格,可是之前的经济学者们由于把价值和价格混淆的原因,把它同时理解成“价值”了,于是“等价(格)交换”与“等价(值)交换”在他们来说就成了一样的东西,并因此,“等价(值)交换”就成了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于是便由它产生出来一个所谓的“价值”规律。
因此,为了避免歧义,纠正错误,我们说,上面这句话应该十分清楚地这样来叙述:
商品交换是以一定量的价值(Value)为交换对象,交换双方以相同的价格(Price)进行交换。
这里,大家似乎要问了,如果上面的叙述是对的,那么,这不是说,当人们进行交换的时候,交换的目的是价值,而实际交换的过程似乎是通过交换货币来完成的,可是,我们只看到交换的一方给了另一方货币,这当中并不存在货币交换啊。
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了货币的本质。我们在第三章“货币”里,将分析到这一点。正确地说,货币的本质就是劳动本身。而在上面的交易中,一方的劳动体现为他对价值的拥有权,而另一方的劳动体现在货币的量上。所以他们的交换的确是通过劳动交换(或货币交换)来完成的。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第一至三卷之所以改变了半个地球,正是因为他对货币的本质有了正确的把握。但是,除了这点之外,他的理论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正确或不彻底的。可是,由于人们不仅接受了他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同时还不假思索地相信了他的所有理论,因此就有了20世纪中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敌意对抗,以及后来的东欧解体。关于马克思先生对货币的本质的理解的具体内容,我们在第三章“货币”里再给大家详细解释。
其次,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比如,一斤同样的米,今天卖1.85元/斤, 而后天却会卖1.75元/斤或者2.05元/斤。又或者,一斤同样的米,在大华市场卖1.85元/斤,而在茶园市场却卖1.83元/斤,在雅瑶市场又卖1.86元/斤。
我们看到,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地点上,价格之间都存在或高或低的变化,可是,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变的:米的价值——1斤。于是我们发现,价格的确是围绕着价值“1斤”在上下波动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同样的问题,这个正确的叙述,又是怎么导致了一个不正确的结论的呢?
原因还是在这里:“价值”的定义。旧的经济学者们的确是描述了“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个正确的经济现象,但是,当这个现象需要深入落实到根本的基础“价值”上的时候,他们却因为错误地理解“价值”而把这个正确的现象嫁接到了一个不是根本基础的东西:“货币”上面去了。进而,旧有的“价值规律”的实质,就变成了“价格围绕着价格上下波动”或者“货币围绕着货币上下波动”,它里面已经没有了价值的成分。
第三,“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什么是“供求”?供:事物,价值载体。求:需求,价值的源泉。这两点都是价值产生的必备。有了供求,价值就产生了。但是,价值产生之后,它能自己实现吗?不能。那么,如何才能让供求之间相互沟通,从而达到价值的流动进而完成价值的实现呢?这里就涉及到了价值周期中的第五个重要因素:劳动。等大家看过我们分析的第二章“劳动”,我们就会明白,“获取”和“消耗”,就是劳动。而大家看过我们分析的第三章“货币”之后,就会发现,“货币”的本质,原来就是“劳动”,它表现为劳动的度量符号和劳动的量。
于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这句话,就会发现,原来,价格、供、求,这三者,原来就是同一个价值周期当中必不可少的三兄弟。而既然他们在同一个价值周期中必不可少,那么价值周期要存在,它们就必然地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关系。
可是在这里,我们的前辈们把它拿来,作为“价值规律”的证明,原因不是它真正支持了那个所谓的“价值规律”,而是因为我们的前辈们一头扎进了钱眼眼里面,爬不出来了。
分析到此,我们发现,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前辈们竟然会“一头扎进了钱眼眼里面,爬不出来了”呢,是谁把黄金均匀地镀在了价值身上的?
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在继续分析完价值的一些其他特性之后,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人类的价值概念的历史演变。
200911092310初稿
200912132354第一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