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当今社会的大背景是“低碳时代”,而“低碳”体现在汽车工业上其实也就是电动汽车了。而此时此刻,福特公司在甩掉了“沃尔沃”这个“大包袱”之后,利用那18亿美元的资金研发新一代电动汽车,那么吉利又在战略上落后别人了。
以笔者之愚见,还不如留着那18亿美元,用几年的时间潜心研发电动汽车产品。来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跟福特比较起来,咱们的吉利也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人家都宁愿舍弃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将其当成是“香饽饽”呢?
据说,将要退市的小灵通其实就是人家日本所淘汰了的东西,嚼别人嚼过的东西,味道自然要差很多了。
第二,从这18亿美元资金的来源可以看出,通过银行和政府融资,占了其中很大一个比重。如果万一“新沃尔沃”经营不善的话,那么这笔钱其实也就被套牢了,到时候可就成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需要不断地向这个“黑洞洞”里注资,为其输血,以维持其寿命。
其实等于花大钱买了个大包袱了。这样的收购,有点不明智了。
希望这样的情况不要发生。
第三,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化浆糊为利器”,先将其扭亏为盈,然后进一步衍生,以带来更多的利润和价值。
可问题的关键是,就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状况来看,像“沃尔沃”那样高档的汽车,与普及家用汽车的理想之间隔着一道“数字鸿沟”,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庞大,但要短期内上升那么高的话,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生产出来的汽车要卖出去,才能变现,才能赚钱。
笔者虽然是个外行,但感觉并不是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