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进程将从这里迈出新步伐


    全国“两会”结束了,引人关注的与往届会议不同之处是本届“两会”期间,多位重量级代表网上实名注册与网民交流,网民们参政议政热情高涨。这不仅归功于多家媒体网站提供了直击“两会”的专用频道,还让人们联想到会议前夕令网友们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再次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成千上万的网民提前做了准备,短短2个多小时,网民总共发了30多万个帖子,涉及国家发展、金融危机、政府职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民族文化等一系列问题。 
    2004年笔者在中央党校学员班做过调查,当时的地厅级干部中许多人还不曾上网,需要和计算机打交道的事情多数由秘书代劳,上网也主要是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的都为数不多。时隔5年,今天的网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许多网站继推出博客服务之后又推出微型博客,其互动性强、维护便捷的特性使它比传统博客更为活跃,大受欢迎。 
    2008年6月20日,胡总书记第一次与网民直接交流,并公开表明:“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此言一出,网民兴奋、干部行动,各级地方官员开始主动上网,公开电子信箱,一些人在网上建立个人博客。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都从单纯听下级汇报延伸到倾听网民的呼声,决策方式转变为向民问政,那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度和亲和力必有改观,政府决策将更加科学,更易于贯彻执行。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在此方面身体力行,对各级干部正在起着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这是党和政府推进民主的标志性事件。人们正拭目以待:中国民主进程是否将从这里迈出新的步伐。 
    有人说网上的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基本不可信,这甚至成为有些干部不听网上声音的理由。的确,网络本身只是一个技术性工具,人们出于不同目的,可以利用它干各种各样的事情。数年前,网络在我国属于新事物,网络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网页制作软件技术也决定了发表、交流、维护信息都不方便﹔同时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处于空白,管理难以到位。当时网民以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居多,有价值的信息确实不多。而今天,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铺设到位,网络面貌已经大为改观。据今年1月统计,我国网民人数从2004年底的9400万增加到2009年底的38400万﹔域名中.gov.cn的政府网站从2004年的10260个,增加到2009年底的49730个﹔以.org .cn域名注册的社会团体网站从2004年底的22204个增加到2009年底的181746个﹔中国的网页数量更是年年倍增,2004年约为9亿,2009年底达到336亿,年均增长率超过100%。网络从少数技术领先人士的游戏娱乐舞台变成了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民正在从信息获取与娱乐走向信息提供与互动。大量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都建立了个人博客,成为活跃的网民。调查数据还表明:84.3%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48%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比电视更高。在网上人气聚集比任何其他方式都快迅的今天,如果哪位领导干部还无动于衷,没有接纳网络民意的视野和胸怀,恐怕有不合时宜和落伍的风险。 
    目前政府外网鲜有开设微博或提供其他直接互动功能的。干部与网民交流都要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社会网站,未免有些兴师动众,也很难成为常态。如果政府网站能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领导干部与民交流的平台,官员倾听民意的忠诚态度从这里得以表达,公众发表政见和民主监督能从这里直通,是于民于政府都更加有利的事情。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关键是领导干部们观念的转变。 
    总之,领导干部与民众的双向关注与交流将激发人们的智慧,产生出更多、更有价值、而且丰富多彩的信息,并在网络空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整个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数以百亿元计的政府网络建设投资产生更大的效益。(文/蔡德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