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 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主政湖北时,为加大东湖保护力度,于2006年将东湖管理局升格为副市级的东湖管委会;但是现在看来,俞正声的苦心很可能落空。媒体报道,刚刚进军武汉的央企华侨城集团,已将历来属于东湖核心保护区的东湖渔场450亩水面,以“土地”名义竞得,并规划填湖营建星级酒店。为此,东湖渔场109户职工住房被强拆,四名女工被殴伤住院。
纵然升格为副市级,东湖管委会并无力承担保护东湖的历史重任。无力的岂止一个东湖管委会,事实上,华侨城项目遭到武汉市相关部门的普遍抵制,包括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建委、武汉市财政局等强势部门。但无论它们怎样费尽心机,都挡不住华侨城鱼贯而来的挖掘机和推土机,挡不住东湖渔场被拆迁的结局。而东湖渔场是整个东湖的净化器,主要靠投放特种鱼苗吃掉水华,改善水质。渔场如果消失,东湖就将重新面临水华和蓝藻的威胁。
东湖是武汉人的母亲湖,不仅在生态上,而且在文化上,在情感上,都与武汉人血肉相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湖的命运攸关所有武汉人的命运,东湖的尊严就是所有武汉人的尊严。发展当然重要,但发展不等于什么都可以拿来卖。这原本是湖北各级政府的共识。如媒体披露,“俞正声在湖北7年,坚决反对利用东湖搞开发,很多地产商被拒之门外。”如果真要开发东湖的商业地产,原本等不到今天。
发展要有底线。但遗憾的是,武汉华侨城项目似乎缺少底线。无论是东湖的自然原生态,还是其历史文化价值,还是原住民的权利和尊严,似乎都如同草芥。但最令人诧异的不是资本的疯狂,而是公权力的暗箱操作。东湖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就披露:“深圳华侨城属于武汉市引进的项目,一切都是执行上级部门的决定,管委会除配合外,并无自主权。”武汉城投集团一位负责人也无奈地承认,“这是政府定的事情”。
公权力的这种暗箱操作,揭示了当下官商结合的新趋势,即与公权力合谋的“商”不是普通的“商”,而是标准的“官商”。他们与公权力有着天然的姻亲关系,因而更容易抱团。这种“官-官商结合”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以权力制约资本即仅仅靠权力打破“官-官商结合”,就完全不切实际了。这就需要更高的力量出场,即权力体系之外的力量、不受权力潜规则制约的力量出场。这力量只能来自公民的私权,只能来自成长中的公民社会。
这就是说,华侨城项目到底如何走向,仅靠武汉相关部门发声是远远不够的。武汉需要一次公共讨论,让所有关心东湖命运、关心武汉命运的市民都有发声的空间。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引爆后,番禺地方政府曾经明智地主张市民公决,这个思路其实也可供武汉各方借鉴。通过公共讨论,通过人大听证,通过全民公决,来集中最大多数的原住民的意见。只有以最大多数的原住民的意见为基础,武汉相关部门的正确主张才会有力量,才不至被更高的权力轻易压制。
这样的公共讨论其实属于天经地义。在利益高度分化之今日,政府的利益并不自动等于全民的利益早已是众所周知。那么相应地,土地国有制必须是土地全民所有制,而不是政府所有制。土地哪里该开发哪里不该开发,需开发的土地到底怎样开发,土地开发的利益到底如何分配,所有这些都不能单单政府说了算。政府只是公共财产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公共财产的所有人,就公共财产的重大处理事项,当然必须首先征询全体公民的意见。把武汉华侨城项目交给全体市民去讨论,去决定,于法于情于理,皆无可厚非。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华侨城项目忠诚于本土,忠诚于原住民,发展的风险和代价也才可控。
原载今天《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