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指出:“研究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研究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研究式教学应当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现代的教育学家都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分析研究的过程。“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已经隐含着研究式学习的思想。读书是党校函授学员最重要的学习环节,研究式的学必须贯穿于读书过程中。但不少函授学员不懂得应用研究式学习法,经常抱怨自己年龄大,记忆力差,读书效率不高。这些人把头脑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把读书过程单纯看作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过程,是作者向读者灌输知识和思想的过程。如何把研究式学习法应用于读书过程,是一个需要很好加以研究的实际问题。笔者也想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果把头脑单纯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年龄越大,头脑中己装填的东西就越多,再往里面装就越不容易,自然年龄越大,读书的效率就越差。若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就不仅不会成为学习的负担,而且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和能量,成为消灭未知的动力和能量。研究式读书法就是把成年人读书的劣势转变成优势,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它把读书的过程当作研究的过程,即对作者的思想和书本上所提问题的研究过程,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强调通过全面调动读者的各种能力和资源,来提高读书的效率。研究式读书法把读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望文生义,大胆想象。根据一本书的书名去想象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根据章节的目录去想象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使我们对书中所述问题读书前的认识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为下一步工作,把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打下了基础。同样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也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去想象整篇文章或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调动自己各种能力和资源对书中所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的过程,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离真理也许还很遥远。但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抓住学习重点,更系统地掌握书或文章中的内容,抓住知识内在联系。同时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对文章内容的结构安排巧妙之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学会搭文章的架子。
第二阶段是细读文章,找出异同。认真阅读文章,理解其文字意义,详细对比自己的认识与作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相同部分,要认真分析作者的认识是否比自己更深刻,表述上有什么特点。对于不同部分,如果书中的论证严密,可以断定其结论是正确的,就要努力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要记住结论,更要弄清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及时删除头脑中错误信息。如果书中的论证不充分,无法判断是自己对还是作者对,那就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发现作者的论述有错误,则应进一步寻找证据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作者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书中所述的内容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则应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并努力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把书或文章的实际结构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构进行对比,看看作者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注意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第三阶段是深入思考,探求原意。探求作者已经想到但没有在文章中明确写出来的东西。一般地说,作者所想的总要比文章中所表达的东西要多的多。有些内容受文章体裁和篇幅所限无法在文章中表达出来,作者也有可能对自己的思想表达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详细。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必须通过面授听课、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提问、阅读作者的相关文章和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探索作者的原意,发现作者欲说而未说,虽然提到但没有说清楚的东西。当然通过这种探索所获取的东西也许并不是真正的作者的原意,但通过这种探索使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四阶段是补充扩张,纠正错误。尽管读者知识总量和理论水平可能和作者有差距,但我们应该看到读者也具有相对优势。一是时间上的优势。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发行,再到读者手中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客观事物的发展,使读者对书中所论述的问题能够比作者看得更清楚。这好比经济学上所说的后发优势。二是知识上的优势。对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作者可能因为在知识上有某些欠缺,影响了结论的正确性或论述的深刻性。读者可能恰好在这方面知识上和作者相比具有优势,从而有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比作者更深入的研究。三是经验上的优势。读者可能对书中论述的事物有更多的实际生活的感受,有更多的实际经验。四是精力上的优势。作者可能由于精力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疏忽和错误,读者则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这些错误。由于有上述这些优势可以利用,读者就可能纠正作者的错误,并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张,获得比作者更深更多的认识。读者应该很好地利用上述优势,对文章作者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获得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阅读相关的理论文章、查阅有关资料、与他人探讨、进行实际调查等手段获得必要的资料,并认真加以分析对比,获得新认识,使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和扩张。对于作者的错误观点,则要认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不仅要指出其理论分析过程的错误,而且要分析该理论和实际不相符之处。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同时善于应用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善于与别人进行讨论,务必把事物的内在联系弄清楚,得出正确的认识。在条件允许时,应该把研究所得写成论文。
上面所说的只是把研究贯穿学习过程的一般方法。读书过程中,研究的比重应该多大,研究到什么程度,要因人、因书、因时而异,不可强求一律。一般地说,理论水平比较高、研究能力强的同学,读书时间比较充裕,而所读的书或文章所涉内容是自己相对比较熟悉或与自己工作联系较比较紧密时,研究的比重可以大一些,研究的范围可以广一些,研究的深度可以深一些。反之,研究的比重可以小一些。条件允许的时候,还可以以实践应用和科学试验的方法来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巩固所学知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也是研究式读书的题中之义。实践的过程也是研究和分析的过程,是思想认识深化和升华的过程。
研究式读书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是把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式读书始终把学习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阶段,根据书名,章节的目录去想象书中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作者当考官,把自己当考生,尽力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为了回答好作者提出的问题,读者要调动自己头脑中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自己原有知识的回忆和复习过程,强化了对原有知识的记忆。第二阶段,把自己的想法和文章内容进行对比,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对答案的过程,它包含了对旧知识巩固、深化和对错误信息的删除过程,实际上是对旧知识的进一步复习。第三、第四阶段读者从考生变成了研究者,与作者平等地研究和探讨书中提出的问题。这需要读者在更广的范围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一阶段所调动的是自己原来学过,并且印象还比较深的知识,第三、第四阶段所要调动的知识包括那些以前曾经学过,现在已经很模糊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翻书,查资料来复习和回忆。因此,最后这两个阶段是更大范围内、更全面地复习了旧知识。
二是把学习知识和发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式读书强调把读书过程变成研究过程,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获取知识。第一阶段是初步地再现作者的研究和发现过程。第二阶段是通过对比,看自己是否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发现过程。第三阶段则更全面地再现作者的发现过程。第四阶段是站在作者的肩膀上对书中所述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把发现知识和学习知识结合起来有许多好处。首先是把本来需要通过记忆获取的知识变成通过自己的“发现”来获取,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其次是通过把自己的发现与作者的发现相对比,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思维的严密性上、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欠缺,更好地认识作者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更加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再次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把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式读书过程中的“研究”不仅调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而且也调动了自己在工作获取的经验。因此读书过程也是把工作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一方面把一些本来需要记忆的知识变成是自己通过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减少了读书的记忆量。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效地防止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四是把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式读书不仅调动了读者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而且也调动了读者包括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这一方面有效地克服了成年人记忆力较差的弱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力。另一方面是使读者的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首先,在研究式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可以培养理论研究的兴趣,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特别是提高逻辑推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再次,研究式读书使读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上,这有利于提高读者的谋篇布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读书方法必须根据书的内容和读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采用同一方法。但对那些有一定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和一定社会经验的成年人而言,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或文章,研究式读书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