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计量单位与度量方法·《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九)第一章:价值(9)


《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九)
第一章:价值(9
 
价值的计量单位与度量方法
 
一直以来,人类在价值的度量上通常采取两种方法:
 
方法一,模糊度量
所谓的模糊度量,也就是说,既不给度量单位,也不说明具体数量。所谓的度量,其实是没有量。下面是一些使用了这种方法的例子:
父亲对儿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例如煤炭和石油的价值。煤炭和石油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具有正面的意义和正面的价值,同时也具有负面的意义和负面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等等等等。
 
在这一类型中,人们实际并不想去度量价值,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去具体度量价值也是没有意义和没有必要的。因此,这里使用了“模糊度量”法。
 
但是,这种情况也给人们更多的错误地运用“价值”度量或“价值”概念的机会。例如,在我们参与修改之前,百度百科里对“价值”的概念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208414.htm)。在这个解释里,“价值”几乎变成了一个万能的东西,一种类似上帝和万精油类型的存在。它象道士画出的法符,贴上什么,什么就开始发光。当然,百度百科里的“价值”词条,是由网友联合编辑的,在这之前,人类本身对“价值”也没有一个正确而统一的认识,我们不能就苛求百度百科的网友们一定要给出一个正确而完整的东西。反观之,百度百科的“联合编辑”的词条编辑方法,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集体思考的方式。

方法二:货币度量
一颗钻石,它对人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说,它值人民币十万元。
一块黄金,它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说,它值人民币5000元。
等等。
 
另外,马克思先生以及到今天为止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者,都在使用着这个度量方法去度量价值。 过多的例子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关于“马克思先生是用货币来度量价值”的证明,我们可以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第211-212页上看到非常明确的描述。在这里,马克思先生说:
 
"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发生作用,正因为如此,商品就按自己的市场价值出售。如果有两种力量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相等的作用,它们就会互相抵销,而不会
对外界发生任何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发生的现象,就必须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来解释。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说明任何事情,就不会对市
场价值发生影响,并且使我们完全无从了解,为什么市场价值正好表现为这样一个货币额,而不表现为另外一个货币额。资本主义生产的实际的内在规律,显然不能
由供求的互相作用来说明”
 
这里面的“并且使我们完全无从了解,为什么市场价值正好表现为这样一个货币额,而不表现为另外一个货币额。” 表明了马克思先生所使用的商品价值的度量方式。
 
如何用货币来度量价值呢?很简单,就是用度量货币的单位来同时作为度量价值的单位。比如,在中国,货币是“人民币”,货币的度量单位是“元”,于是,人们也用“元”来度量价值。比如,一个工程的价值是多少多少万元等等。
可实际上,“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货币的度量单位“元”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等价关系。也就是说,价值不等于货币。对此,我们在之前已经有过一些说明,我们会在后面关于劳动的叙述中还会给大家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不过,货币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这是没有疑义的。)
简单说,用货币量来等同于价值量,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才能成立的一个等式,并且只能用来说明货币本身的部分价值情况。比如说,黄金被用作货币的时候,一克黄金等同于“106元”的货币价值。但货币并不是黄金的唯一用途。比如,当黄金被用来打造一尊佛像的时候,我们说,黄金的价值是“可用来打造佛像的多少克贵重金属”,而不是多少钱。因此,用货币单位来度量所有的价值是错的,当然,用它来度量商品价值也就一定是错误的。货币价值本身只代表了价值中的一种事物“货币”的一个价值现象,而货币单位就根本与价值的单位扯不上直接的关系。
同样的例子:我们问,一棵白菜的价值是什么?您如果回答“一棵白菜的价值是3.5元”,这就错了。 一棵白菜价值的正确解释,可能是“供一家三口人吃一餐”,或“为我提供4小时的某种维生素”。。。等等。
 
总是用货币单位去度量价值,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封闭的市场环境里,当我们的市场上的价值总量已经严重剩余,而货币流通总量却严重不足的时候,会发生快速的货币增值现象,从而消减利润空间,形成工业危机;而反过来,当我们的市场上的价值总量严重不足,而货币流通总量却严重剩余的时候,货币会快速贬值,使市场的购买力急剧下降,进而收缩或切断多点社会需求对少数社会价值的联系,导致我们人类现在常说的“金融危机”或“需求危机”。可我们却因为自己是用货币单位去度量价值,而无法知道我们的问题究竟是出在价值的总量上面,还是出在货币的总量上面,因而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弄清楚我们面临的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那么,正确的度量价值的方法是什么呢?用什么单位去度量价值才正确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分析一下价值的产生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关系。
 
我们说过,事物,因为被生命需求,才产生价值。因此,在价值产生的过程中,必须存在四个对象:生命、需求、事物,和价值。
在这四个对象中,我们需要度量“价值”,而“价值”是因“需求”而产生,则“价值”的度量,势必与“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只是,无论是“价值”,还是“需求”,都是一个无形的,“虚”的东西。我们该如何对一个无形的、“虚”的东西去进行度量呢?我们不得不将眼光放到它们所依附的另外两个“实体”的因素:“生命”和“事物”上。对生命和事物的度量,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操作经验,因此人类对这两个因素的度量方法是成熟而科学的。
下面,我们着手先来对生命和事物的度量方法进行考察:
 
首先,生命
对生命的度量而言,人类已经使用的度量单位是“个”。
即,一个生命,2个生命。。。。。。 除了“个”这个单位之外,我想,目前人类并没有使用第二个单位来度量生命。(当然,非正式形式的一些描述除外,比如,半条命、一筐小生命,一只新鲜的小生命。。。。。。等等。这些都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针对某些特定形态或特定描述需要而使用的度量单位,通常,它们与我们使用来描述某一种生命的个体形式的单位有关,比如,一条鱼,一筐萝卜,一只小狗等。它们是非普适的。)
 
生命的普适单位:个,它有一个特性:只有正整数形式,不存在负数和小数。也就是说,对生命而言,不存在0.2个生命,或者负3个生命这样的说法。(我们无法想象0.2个生命或一个“负”的生命,究竟代表什么。)
度量生命的普适单位为“个”,这一点是非常清楚,没有争议的。
 
然后,事物。
度量事物的单位,这可就复杂了。
复杂的原因,不是说事物的度量单位真的有多复杂,而是说事物的度量单位太多了。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太多的种类,如一斤米、二两油、一立方空气、三担水、两张床、一双绣花鞋。。。。。。等等之类的。同时,同一种事物,人类针对它的不同属性或不同的存在形式,同时在使用着不同的度量单位。比如,米,重量,我们说,一公斤米;质量,我们说,一千克米;体积,一石米或一升米;个数,一粒米或一颗米。。。。。。等等。
 
看来,要单独根据生命的度量单位或事物的度量单位来看出需求和价值的度量单位,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我们将它们引入到它们所在的价值周期里,再来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是能找到答案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进入一个假设的价值周期:生命对水的需求的价值周期。
 
我们假设:一个正常人,一天需要消耗1500克水。
我们分别列出这个价值周期中所涉及到的四个因素和它们的相应的度量单位:
 
“实”的一组:
生命:人。单位: 个
事物:水。单位: 克
 
“虚”的一组:
需求:消耗水。多少? 1500克。
价值:水的价值。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面的四个关系中,生命和水,它们的度量关系是十分清楚的。而需求的量是多少呢?从上面列出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1500克。于是,需求的单位是什么:克。
进而,需求的对象是水,需要多少水?1500克。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价值周期中,被需求的事物和需求使用了同样的度量单位:克。
 
这个答案带给我们一个直观的问题:上面的例子只是一个个例。在这个个例里,需求和被需求的事物使用了同样的度量单位。但是,是不是在所有的价值周期中,需求的度量单位和被需求的事物的度量单位都是是一致的呢?(200811110028)
 
为了更方便分析,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对价值周期中的四个因素,分别规定一个符号作为它们的代号:
生命:Life --- 我们规定它的代号为L 。
事物:Matter 或Material,--- 我们规定它的代号为M 。
需求:Request ,--- 我们规定它的代号为R 。
价值:Value,--- 我们规定它的代号为V 。
 
在上面的“一个正常人,一天需要消耗1500克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关系:
一个人,每天的水需求量是1500克。
这个关系,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等式:
 
需求量 = 一个人(生命) x 1500克水(事物)/人。
 
我们将上面设定的代号代入到这个等式中,(在没有具体数量的情况下,我们先用N(number)代替具体数量,因此,需求量,我们用RN表示,其他类同),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等式:
 
RN = LN x MN/L
 
然后,我们将上面的数据带入这个等式,得到:
 
RN = 1L x 1500g/L=1500g
这个公式的表述就是:一个正常人,一天的水的需求量是1500克。
 
然后,用这个等式,我们尝试将其中涉及到的度量单位都带进来,来计算一下500人每天的水需求量:
RN = 500个(人) x 1500克(水)/ 个(人) = 750000克(水)
在这个公式中,分别处于乘除位的两个同样的单位“个”相互抵消,我们发现,在最终的结果中只剩下一个单位:克。
即:
RN = 750000克(水)
而这个剩下的单位“克”,正是事物本身在进入价值周期的时候带进来的度量单位。
 
下面,我们将这个公式带入其他的价值周期中去看一下:
周期一:假设,社会的房屋消耗量为3.5人/套,在这里,房屋的单位是“套”。那么,一个5万人的城镇,房屋的正常需求量是多少?
Rn = 50000个(人)/ 3.5人/套 = 14285.71套
在这里,需求的单位与事物本身在进入价值周期的时候带进来的度量单位一致了。
 
再看,周期二:一只狗一天吃三块骨头,这里,骨头的单位是“块”。那么,473只狗,一天要吃多少骨头?
Rn = 473只(狗)x 3块/只 = 1419块
需求的单位与事物本身在进入价值周期的时候带进来的度量单位又一致了。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结论一:用于度量需求量的单位,正是事物在被需求的时候带入到价值周期中的单位。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一个人,每天的水需求量是1500克”中,水带入的度量单位是“克”,因此,人的需求量的单位,也是“克”。
同理,如果水的单位换成“毫升”,即:“一个人,每天的水需求量是1000毫升”,那么,人对水的需求量的单位,也就相应地变为“毫升”。
 
同时,在这里,我们得出了需求量的计算公式:
RN = LN x MN/L
 
“价值的量的稳定性的第二定律”中,我们说过,在同一个周期中,在事物所具有的最大物理量的范围内,事物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命的需求量的大小相等。这种需求的量与价值的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用等式表达出来,就是:
RN = VN(条件: VN<=MN
即:在不超出事物本身的最大物理量的前提下,生命的需求量总是等于事物的价值量。
 
再回到上面提到的“一个人,每天的水需求量是1500克”的例子,我们已知需求量RN = 1500克。现在我们将这个数据带入到上面的等式,得到:
1500克 = VN。
反过来,也就是说,VN = 1500克(水)。
也就是说,水的价值量,也是1500
 
于是,我们发现,在这里,价值量,和需求量使用着同一个度量单位。而我们在刚才已经证明了,用于度量需求量的单位,正是事物在被需求的时候带入到价值周期中的单位。因此,我们得出价值量的度量单位的结论:
 
结论二:用于度量事物的价值量的单位,正是事物在价值产生时,带入到价值周期中的度量单位。
 
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个人,每天的水需求量是1500克”的例子中,水带入的单位是“克”,因此人的需求量的单位是“克”,而水的价值量的单位,也就是“克”。
也就是说,1500克水,在上面的例子中,它的价值量就是1500克。
因此,“我想吃2斤苹果”的例子中,需求量是2斤(苹果),苹果的价值量,就是“2斤”。
 
这里,我们有了两点发现:
 
一,             原来,价值的计量单位,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物理量的计量单位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度量一个事物的价值量呢?很简单,在符合价值的相关属性和规律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度量事物的物理量的,那么我们就如何去度量它的价值量。
现在,我们发现,原来关于价值的计量单位,人类已经使用了几千年,并且一直在使用着。只是我们人类自己一直以来没有将它与事物的物理量分得清楚而已。
由此可见,“任何复杂的问题,答案其实都存在于简单之中”,这的确是一个让我们折服的真理。
 
二,原来,价值的计量,与劳动没有关系,与金钱和货币以及它们的计量单位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由于在条件: RN<或=MN的情况下,RN = VN,
而 RN = LN x MN/L
因此,VN = LN x MN/L
 
也就是说,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在不超出事物本身的最大物理量的前提下,一个事物的价值量,只与对它产生需求的需求者(生命)的数量,以及每个需求者对它的平均需求量有关系,并由这二者共同决定。它所具有的价值量的大小,与这二者的乘积成正比,即:VN = LN x MN/L
我们将这一点命名为“价值的第三定律”。
 
在“价值第三定律”中,我们发现,劳动与货币是不存在的。它们甚至在价值量的计算公式中完全不存在。这说明,劳动、货币和价格,与价值和价值量是完全无关的东西。
 
200811142259初稿
200812072201第一次修改
200907112308第二次修改
200911060023第三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