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清新的京西太平鼓
董宝瑞
前几天马霑来谈他去北京市平谷区民间花会秧歌健身大拜年活动现场拍摄照片的情况,说当时特别邀请的外地秧歌,除了河北省的昌黎地秧歌和山东省的胶州秧歌,还有同属北京市的门头沟太平鼓。今天,转贴他当时拍摄的门头沟太平鼓表演场景组照。
又称“京西太平鼓”的门头沟太平鼓,是京郊门头沟地区老百姓打发农历腊月与正月农闲时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同时藉此祈愿“求太平、追太平”。太平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雏形,《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记载了类似的传说;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太平鼓流传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日趋成熟,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都描述了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
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是在清末。以往,门头沟一带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太平鼓盛行于京西,还有一段传说。门头沟大峪村有一处坟地,其主人是清代京城的一位“九门提督”,大峪村里有人在他城里的府上干活,学会了技高优美的太平鼓。于是,京城打鼓的技艺也融入了门头沟。琉璃渠村的老艺人彭松年说,其外祖父樊宝善已是太平鼓第四代艺人,太平鼓在门头沟最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民国年间,玩鼓的多数是妇女,她们很少走街串巷,只在自家的庭院和街巷里结伴玩耍。新中国成立时,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走出庭院,走出街巷,加入游行队伍。从此才使太平鼓的表演变得壮观起来。据说,当时的门头沟地区从圈门一直到东店,太平鼓的队伍排满了十三里长街。1953年,西店村的老艺人樊宝善举办了两期太平鼓学习班,编排了舞蹈《和平鼓》,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演出,从此使太平鼓被搬上舞台。1983年,太平鼓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歌曲集·北京卷》。1984年,门头沟区组织了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庆祝国庆35周年天安门游行表演。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阵容,亮相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引起更大的关注。2006年春节,太平鼓又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太平”两个中文字倾倒了澳大利亚民众。2006年5月,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太平鼓既是汉族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太平鼓的流传地域较广,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北京、河北、安徽等省、市、区。太平鼓的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演奏时,演员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节日气氛。
摄影:马 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