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畸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买不起房的抱怨声不绝于耳,就连一些相当级别的官员、著名记者等也不得不坦承“买不起房”,此前,全国人大的副部级官员贺铿、南京市市长季建业等都曾经做过相关表态,并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如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发出同样的感叹,看似老调重弹,却不乏值得咀嚼、玩味之处。
顾秉林校长与贺铿主任、季建业市长一样,都道出了对高房价的直观感受,表达了对社会大众买房难的认同;同时,他们虽都“买不起”,却都“住得上”,不会受“买房难”的困扰,成为“房奴”“蜗居”族一员。所不同的是,顾校长没有讳言自己甚至包括清华的年轻教师们即将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而比较含蓄、巧妙地给出了答案。
顾校长坦言,清华近8年来没有解决过住房,这次将推出两批住房。首先,年轻教师今年年底有望拿到房号,这批房子在五环附近,有1000套左右的总量。另外,八家地区5000套左右的教师住房工程也已经启动。“我想,10年内清华教师不会发愁住房问题。” 显然,清华是依靠自身的实力,沿袭了福利分房的做法,因而得以做到让大家“居有其所”。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全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言自明,一些国家机关,在解决住房问题上同样有不少可资利用的种种优势。而相比而言,面广量大的基层单位、企业、民众,则不可能享有这种实力和优势,因而,这种渠道不具有普适性;更重要的是,当今福利分房早已退出政府职能,因而,此举又不具推广性。也许正因为如此,顾校长只是道出本校实情,而没有作为提案或建议向大会提出来。
尽管如此,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顾校长,在两会期间抖出这样一个“包袱”,难免让人对他的“言下之意”产生遐想:当今政府出重拳调控房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无疑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即使调控力度再大,至多也只能是控制上涨,试图让房价大幅度下降,大部分民众短时期内从“买不起”转而“买得起”,显然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比如说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购房补贴,甚至于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或房源,采取最低保障房的“分配政策”。
这看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不着边际,却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而严峻的选择。一方面,国家提出要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而住房作为一种最起码的生活保障,直接关系到民众生存、生活的尊严和幸福,当大部分老百姓买不起房的时候,恪守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更有必要深刻反思,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另一方面,当少数强势群体享有福利或者具有福利住房色彩的待遇,不必为住房犯愁,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却因为没有这些待遇和优势,不得不沦为“房奴”、“蚁族”时,显然有失公平、平等。这与我们倡导的执政理念和建设公平、和谐社会的理想也是相背离的。同时,对生活必需的保障房采取福利分配政策,具有更多住房需求和承受能力的通过市场购买,可以实现民生的归民生,市场的归市场,因而,不至于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