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风云硝烟大沽口


 

风云硝烟大沽口

 

 大沽炮台是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象征。史学界有句名言:“中国近代,南看虎门,北看大沽。” 提起天津滨海地区的历史,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大沽炮台,以及发生在这里的四次反侵略战争。这四次战争,除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其他三次都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大沽口东临渤海,气势壮观。据《明一统志》记载,这里“两壁陡峭,一域中横”,地势十分险要。清代《天津府志》称大沽口“悬崖峭壁,对峙如门”,故有海门之誉。“海门古塞”是天津十景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沽口成为护卫京津的重要门户。大沽炮台,始建于明代。当时为了防备倭寇骚扰,明政府大力加强海口防务,海岸要塞周边,每隔三里,用土石堆砌一座堡垒式的高台——墩堠,以便瞭望敌情。后在墩堠之间,每隔一里就架设两座轰雷炮,形成早期的系列炮台纺线。

 

  从明末到清代,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大沽炮台的修筑得到长足发展。修建时用青砖砌筑,白灰或米汁灌浆,非常坚固。可后来实践证明,这种炮台的弱点很明显:当时炮弹多是铁球,本身并不爆炸,可打在炮台上砖石横飞,士卒常因此被击伤乃至毙命。后来炮台修筑有了改进,就是在炮台外包上“三合土”,即用三成白灰、七成土,再用糯米熬汁来搅拌,干燥后十分坚硬。炮弹打在上面,只留下一个浅坑,砖石不再飞起伤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代的炮台修筑达到顶峰。这时的大沽炮台,不仅高大雄伟,防御设施也相当完善,而且还出现了圆形、方形等不同的构造,形成“威”、“镇”、“海”、“门”、“高”五大炮台,另外还有十余座土炮台和若干土垒,形成完整的炮台防御体系。可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无能,这些炮台并没能抵挡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除1859年第二次大沽之战取得暂时胜利之外,其他三次防卫作战均以炮台失陷告终。

 

  与大沽炮台配套的,是北塘炮台和营城炮台,三者方位呈等边三角形,形成相互策应的掎角之势。但后两座炮台,在整个防御体系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1860年,僧格林沁撤掉北塘防务,直接导致大沽炮台的失守。

 

  久经历史风雨的大沽炮台,如今只有“威”字、“海”字炮台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观凭吊。历史的检讨还需不断深入,但无论如何,大沽炮台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一种象征,已经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