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棚改看民生


透过棚改看民生
 
时间:2010年03月04日 09时34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隽
 
 

  ●改善民生未有穷期,需要长期投入和长期关注。我们期待,随着更多民生政策的出台,民生改善的步伐能够持续加快  

  每年两会,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什么?大大小小的调查看下来,往往不是“GDP增长多快”这样的大事,而是住房、就医、养老这些具体的民生话题。

  民生改善对普通百姓意味着什么?前段时间参加“春节记者基层行”采访,走进辽宁抚顺棚户区改造后的新型社区,看到了那里的居民棚改前后生活的变化,我深切体会到了其中的意义。

  如果没有棚户区改造,他们将仍然生活在破旧低矮、设施简陋的平房里,依然过着冬天室内室外一样寒冷,雨天屋内屋外同样下雨的日子;依然要经受几代人挤在一个狭小空间,几百人共用一个厕所的生活不便。如果没有棚户区改造,他们也许还要面对因为觉得前途无望而不求上进、混沌度日,因为生活琐事时常引发家庭矛盾、邻里失和,甚至仍然要面对因为家境不佳导致儿子难娶妻、女儿难出嫁;也许灿烂的笑容依然是他们脸上最稀缺的表情……

  棚改的时间开始了,一切都改变了:社区干净整洁了,家里阳光明媚了,生活有盼头了,笑容又回来了,心中又充满感恩了。

  安居是民生之愿。应该说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是棚改带来的最大变化,但棚改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棚户区是一个困难群体相对集中的地方,居民中下岗失业人员多,低保户、边缘户多,困难群体比例高。因此,他们需要的民生关怀是全方位的: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劳动技能,加强社会保障、增加社会救助等民生政策,应该与改善居住条件配套实施,保证这些困难群众既住上好房子,也过上好日子。幸运的是,很多地方的棚改正在这样进行着。

  棚户区改造顺利进行只是我国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得到全方位关注,民生状况不断改善。但必须正视的是,我国社会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遏制高房价”、“维持物价稳定”、“涨工资”、“降低医疗费”、“保障教育公平”等依然是民众关注的民生热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2010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大力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也要加强民生领域的各项制度建设,更要清楚地看到改善民生未有穷期,需要长期投入和长期关注。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目前在矿区、林区、垦区,还有相当多的人居住在棚户区,去年棚户区改造大约完成了130万套,今年棚户区改造要完成200万套。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民生政策的出台,民生改善的步伐能够持续加快,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