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行换智囊看货币政策走向


    29日,国务院批准夏斌,周其仁,李稻葵成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新委员,樊纲到期离任。而昨日,召开了货币委员会例会。这次会议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据报道称,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汇率和利率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市场的争论也非常激烈,同样在货币委员会的委员观点进行比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目前,这次会议的内容还没有对外界进行透露,市场对会议中的内容猜测非常多。而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汇率和利率上升占据了主导的声音。而这两个政策预期,也成为市场中最关注的焦点。那货币委员会会对未来一个时期产生什么货币政策导向和市场影响呢?

    笔者通过更换委员的事件进行一个逻辑分析。首先,货币委员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是决定性意义的,这和美联储要投票通过的性质不同,而属于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央行也会参考其他部委的经济数据与建议进行相应参考。最后的政策决定权和执行还是在央行手中。但货币委员会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目前新加入委员会的成员观点来分析,这几位委员的观点至少在大方向上是符合国务院和央行对未来货币调控目标的。并且在某些领域属于该学术界中比较权威的代表。笔者通过三位委员近期对金融危机、国家经济形式、汇率政策的主导思想以及银根政策的看法等等,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总结。以推论央行未来对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的印记。

    夏斌的观点认为,以去年M2增长率减CPI显示,货币投放属于过度宽松。而加息则要看三个因素,一是是否形成负利率。二是CPI过高,并且负利率形成中期趋势。三是要和中美利差,不要导致热钱流入的影响。在汇率问题上的看法是,人民币升值与美国降低国债没有任何关联,中国依然会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判断强市美圆符合近期的美国核心利益。同时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并需要增加黄金储备。货币政策要关注资产价格来进行调节,对房地产信贷,要将首付和利率这两个重要宏观杠杆指标由央行进行制定,不能由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周其仁的观点主要有,中国是率先实施刺激政策,也是率先进入复苏,因此也是有理由率先实施退出政策的。对去年信贷投放的规模是持过度的态度,并且认为这样的流动性释放导致了物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因此主张政府负债和过量货币投放可以退出。并且要有步骤的退出,这和周小川前期提出的货币政策先退出的说法一致。在结构性调整方面还可以进入。并且认为,去年的流动性投放过大,导致了股市和楼市的大涨。在汇率政策上认为,早一点提升汇率,会抑制出口产能过剩。

    李稻葵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应该更侧重调整通胀预期,与处理好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在手段上倾向于加息的方法,而在时点上,其表示,要看下一轮经济数据的情况,并且在加息上要有“艺术”。在汇率问题上的看法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是美国人导演的政治闹剧,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机和节奏进行调整,在9月之前调整到相应预期的话,美国中期选举就不再会拿人民币汇率成为话题。在股市和楼市的观点是,10年将是调整年和波动年。股市在近期寻找新的方向。

    综合三位新委员对货币政策的总体分析和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上几点结论:

1,去年9万多亿的流动性释放,整体判断是属于过度观点,因此三位委员对整体流动性的主要方向都是收紧的态度。而从细节上看,主要以政府负债上应该主动退出,货币也会先于财政退出,同时在资产价格过高的领域退出更为坚决,比如房产,资本市场等。

2,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都偏向乐观态度,整体认为今年GDP可以有9-10%的增长水平,并且认为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放缓,但并不代表这是二次探底。

3,对目前的管理预期偏向管理通胀预期,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整体的观点都属于局部过热的领域收紧流动性,并可以在下一轮经济数据出现通胀中期趋势,还有负利率中期趋势形成的时候,考虑选择加息手段。并且要“艺术”地处理,笔者对“艺术”二字的理解是,一是推出时看百姓的情绪,二是推出的细节不完全是简单地升息,而存在差别升息的针对性。三是加息政策还需要配合防范热钱流入时阶段汇率政策配合。

4,对外汇的态度是,基本都偏向升值的态度。有的从出口行业产能角度认为应该快速升,有的认为应该从美国压力的时点看,在9月中期选举前完成。还有的是从国际货币的稳定性角度考虑。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4月11日的经济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政策变化的观察期。这时的经济数据变化,直接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上的变化方向。因此这也是资本市场中最容易引发大变盘的时期。

    而从货币政策方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看,大的流动性收缩和政府负债退出等预期对市场的影响是比较确定的预期。因此大盘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支持再次形成一轮大牛市的基础并不牢固。因此后期还将会以震荡整理甚至有下行的风险发展演化。而从新的方向选择上看,经济结构调整和流通性的收缩和流入的角度影响着市场未来结构性机会的变化。因此,投资者应从货币政策的大预期来冷静对待市场的盲目过热投资思想,尽量以防御态度来考虑后市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