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带给我们的政策思考


     西南地区大旱,农田开裂、农作物一命呜呼、老百姓饮水困难、牲畜面临生死考验……看到这些报导和画面着实让人心酸!忍不住高喊一声:“三农”政策的有限资金别再白白浪费掉了!“三农”政策的有限资金必须造福子子孙孙!“三农”政策的有限资金该重点投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央“三农”政策的资金投向必须作出重大调整!

    几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推进“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享受到了不少实惠:免除农业税、逐步推行农村医保、社保、耕地津贴,但勿庸讳言:在“民生工程”的旗帜下,部分政策严重失误,造成了巨额的浪费!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很好的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反而滋生了“懒汉”思想,造成了不劳而获、多劳却不能多得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耕地大面积抛荒,18亿亩耕地保护计划事实上已经是"纸上谈兵"!

    大家知道: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人人一份责任田,自由耕种、多劳多得,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力大大提高,粮作物连年丰收,随之成功经验全面推广,激荡着神洲大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农村、农业、农民都面临新的形势与问题,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全靠吃毛主席的老本;农业有机肥料使用越来越少,土地板结;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部分地区农村几乎成了老、弱、病、残、小的留守营地;尤其南方诸省在相当部分地区耕作似乎已经成为副业……

    几年来,中央实行“种田津贴”,不仅种地不交粮不交税,而且按土地承包面积和人头直接发放“津贴”,不管耕种与否,不管产量高低,不管在乡务农还是在北京、上海、深圳打工,农民凭证都可以领到一份等额的意外收入,有的“农民”领到“津贴”就到市场上买粮吃,耕地成了草地;有的三季耕作、两季水稻成了一季稻;更有甚者,津贴刚刚到手,马上转到麻将桌上拼杀,中央财政津贴成了农民小赌怡情的赌资!相反,老老实实种田、种地、养猪的农民,虽然产量高了,但产品销售价格或国家收购价格却提高很少,多种不能多收,甚至亏本!

    同时让人痛心的是:山塘污泥淤积,无人理会,蓄水量逐年减少,深塘成了“浅池”,十数斤大鱼的生长福地现在已经成了“游鱼”戏水之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天斗地兴修的水库、大坝成了今天的福荫,千千万万人蓄的“生命保障线”,可日益风化、崩溃的土、石方大坝几乎无人问津,无维修资产、无维护专业人员,蓄水量逐年减少!

   “村村通”德政工程在一片赞歌声中隆重奠基,可资金来源却是讳莫如深,中央、地方财政每公里二十万元、三十万元的补助标准在有些地方成了一纸空文,工程或顺利完工,热烈剪彩、通车,但农民工兄弟却望眼欲穿,盼不来血汗工钱,甚至只能无奈的“围攻”县、乡政府;或资金缺乏,施工图纸成了参考,“筷子路”粉墨登场!

    民生工程的财政资金啊,何时能做到科学分配、高效使用,既解决“三农”实际问题,又不要造成浪费,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长治久安,服务于子孙后代?!

    天公不作美,人何以堪?

    天公不作美,人何以堪?!

    大面积干旱的惨痛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农”政策的资金投向必须作出重大调整:除医保、社保、义务教育等普惠工程外,千万不要再搞任何“平均分配”的形式主义,将有限的“三农”政策资金集中、重点投入到农村医院、农村学校、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去!

    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平均分配不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分钱”不如投资搞建设!

    希望明年的“干旱”不再“难倒”我们!

    果如此,则农民之福!国家之福!民族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