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四)第一章:价值(4)


《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四)
 
第一章:价值(4
 
 
回眸尧舜亡商周,
顿首华夏三千秋。
铁蹄踏尽纲常在,
青天治得万民愁。
 
但闻华氏开千古,
且看孙邓博污流。
漏夜轩窗一支毫,
次贷何德悲地球?
(唐黔200810010133)
 
 
 
《资本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烦闷的东西。先赋打酱油一首,给抽出宝贵时间来共同思考的朋友提提神。
下面,“圆规”正转:
 
 
价值的实现过程
 
 
经过前面两节的叙述,大家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首先,存在生命,事物才可能存在价值
在不存在人类生命的地方,对人类而言,任何事物都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生命必须先产生需求,事物的价值才能产生。如果生命本身不吃不喝不睡不育,那生命对外界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事物就对生命没有价值。
 
但是,价值产生了,却并不等于这个价值就一定会实现。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被问到的那样: “有人会说,如果小孩永远不动,而面包也不会自己跑到他的嘴里去,小孩必须自己动手,才能吃到面包,难道这不能说明恰恰是“劳动创造价值”吗?如果生命通过需求使事物产生价值,那么又怎么解释小孩不劳动(伸手去拿)就吃不到面包这个事实呢?”
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价值的实现过程,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事物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们仍然以小孩和面包的例子为例来分析一下。
小孩和面包同时出现在月球上,由于小孩的出现,面包因此具有了价值。
我们假设,现在小孩现在饿了,会发生什么事呢?
应该是这样:小孩走向(或爬向)面包,拿起面包,塞进嘴里,三嚼两嚼把它吞下肚去。
那么,现在,面包的价值实现了吗?
粗略地说,应该是实现了。
 
可是,假设,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
由于月球上只有面包,没有水,所以,尽管小孩吃下面包,但是却没有水去帮助消化,最终小孩还是没有活下来。 而那些面包进入他的胃之后,并没有转化成营养元素进入他的血液,而是停留在他的胃里,仍然还是面包,只不过被嚼碎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请问,我们能说,面包的价值实现了吗?
答案是很明白的: 没有!
                                                                 
小孩对面包的需求,是需要面包变成营养元素,进入他的血液,去维持他的生命。“维持生命”,哪怕是一分种。这才是面包的真正价值。而这个面包,虽然被小孩吞了,可它还是面包,并没有被消化。没有被“消化”,它就达不到小孩吃它的真正目的,就不能说它“满足”了小孩的需求。因此,它的价值就没有实现。
 
这里,我们留意到一个词: 消化。
于是,又一个问题出来了: 如果,小孩走向面包,拿起面包,塞进嘴里,三嚼两嚼把它吞下肚去。面包很快被小孩消化吸收了。消化后的废物变成尿和粪便被排除体外。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面包的价值实现了吗?
是的,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面包的价值实现了。
 
既然面包的价值实现了, 我们现在再来仔细分析一下小孩使面包实现其价值的这个全过程。
“小孩走向面包,拿起面包,塞进嘴里,三嚼两嚼把它吞下肚去。面包很快被小孩消化吸收了。消化后的废物变成尿和粪便被排出体外”
 
我们很快便发现,这个过程里发生了许多动作:走,拿,塞,嚼,吞,消化,吸收,排出….等等。而这些过程,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孩走向面包,拿起面包,塞进嘴里。
这个阶段,小孩的动作都只是与拿到面包和移动面包有关,而且所有的动作都发生在体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目的事物“面包”只发生了位移,而自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获取过程。”
 
第二阶段:(小孩)三嚼两嚼把它吞下肚去。面包很快被小孩消化吸收了。消化后的废物变成尿和粪便被排出体外。
这个阶段,面包已经进入小孩的口中,余下的动作都是在小孩体内完成的。面包被嚼碎、分解并消化了。之前的面包已经不存在。
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消耗过程”。
 
到这里,我们可以有了第一步的结论:
价值产生以后,必须要经历“被获取”和“被消耗”两个过程,它才能得以实现。我把这点总结为:
 
价值产生以后,到价值被生命消耗的过程,我们称为价值的实现过程。价值的实现过程,一般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取过程”;第二阶段,“消耗过程”。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过程:
获取过程中,面包的价值实现了吗?答案: 没有。
消耗过程中,面包的价值实现了吗?答案:实现了。
 
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在被消耗的过程中实现的。
 
这里,出现了一点问题:
事物的价值,都是在被消耗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获取过程对价值的实现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简单说,获取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克服获取价值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使事物由独立状态进入被消耗状态。
 
通俗地说,即:我们必须先拿到事物,才可能消耗它。“获取过程”实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拿到”的目的。
 
因此,我们说,生命产生需求,与事物具有价值,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生命的需求自身不可能获得事物,而事物具有的价值也不可能自己跳起来被生命消耗。生命的需要要得到满足,事物的价值要得到实现,必须经历获取过程和消耗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小孩有了需求,面包也有了价值,可如果小孩不动,他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而面包的价值也得不到实现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地看一下这个“获取过程”和“消耗过程”的一些特征。
 
同样是上面的小孩与面包的例子:
小孩不动,面包不动,都相对独立,小孩就不可能消耗面包。
为了获得面包,小孩必须使自己的身体站起来,或者爬起来,克服他与面包之间的距离,使他的手伸出之后能够得到面包,并将面包拿起来,送到嘴里。
这里的困难有两个:
1,   面包与小孩之间的距离,这需要克服。
2,   面包有自身的重量,需要克服它的重量,将它送进嘴里,这样小孩的身体才能包住面包,并开始消耗过程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例子。看完这个例子,大家一定会产生一个明显的感觉:不同的获取过程,因为存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存在不同的难度。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普遍现象,但是同时,它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决定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什么样的劳动能获得更多的报酬,什么样的生意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它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先暂不做详细分析,留到第二章“劳动”和第四章“资本”的的相关小节中再详细考察。
 
这里,又出现另一个问题: 事物的价值都是在被生命消耗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对任何价值的实现过程而言,消耗劳动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大家知道,有的东西,我们要获得它来进行消耗,会非常困难,比如,请您到前面那块地里去挖一块黄金给我。又或者,您能不能把月亮用根绳子挂在我家门前的树上? 非常困难。但是,有的东西,得来却非常容易。比如,我每天都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太容易了。容易到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忘记了我是在获取空气。
 
那么,是不是就说,获取过程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就可有可无了呢?是不是有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只有消耗过程,而没有获取过程呢? 比如我们刚刚说的呼吸空气。
 
我们说,不存在没有获取过程的价值实现过程。事实上,获取与消耗这两个过程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省略的
 
就以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呼吸空气”为例,我们就必须不断地扩张和收缩我们的胸和肺,排除废气,吸进新鲜空气。这个“呼吸”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取过程。如果我们不呼吸,空气会自己跑进我们的肺里面吗?不会。那我们还能拿什么来“消耗”呢?
 
再举一个看似没有获取过程的例子:庄稼(生命的一种)对雨水的需求。
 
在干旱的季节,庄稼一般都靠雨水生存。可是,在雨水下到地里之前,庄稼都做了什么吗?没有。但是,庄稼对雨水有需求吗? 有。雨水对庄稼有价值吗?有。可是在它们之间,就不存在明显的庄稼“获取”的过程雨水是在自然条件下,自然地落到地里,才被庄稼吸收并消耗了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吸收,它很短暂,很不明显,而且只发生在庄稼深埋在泥土下面的根系里。但是,毫无疑问,它是庄稼对其身外的事物的获取,因此,它就是获取过程。只是,这个获取过程与小孩对面包的获取过程相比较,区别在于,一个不明显、细微而短暂;而另一个则明显、时间更长,动作更剧烈。但是,不可否认地,它们同样都是属于获取过程
 
在如此“可能没有获取过程”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获取过程,事实证明,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省略获取过程是不可能的。
 
一旦获取完成之后,进入消耗的环节,同一种生命,消耗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同一类生命的同一种消耗过程,使用的时间也大体上是一样的。
 
因此,在实现价值的两个过程中,消耗过程相对稳定而缺少变化,而获取过程则明显不稳定而且变化多端。
 
事实上,正是“获取过程的不稳定和变化多端”,构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变化万千。
这里的获取过程消耗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或“劳动过程”,鉴于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来系统地分析“劳动”,因此在这里,我们先暂时略过。我们将在关于“劳动”的篇幅里再来系统地对它们进行阐述。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获取过程,还是消耗过程,它们都没有再“创造”出事物的新的价值,而只是完成了事物的价值的“传送”和“消耗”的任务。这一点是明显的。在后面我们分析完“价值的度量”之后,我们再进一步系统地说明为什么“劳动”(即上面的“获取过程”与“消耗过程”)是不可能创造出事物的新的价值的。
 
200810012338初稿
200907041408第二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