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地球一小时”开启人们低碳生活


愿“地球一小时”开启人们低碳生活

 刘纯银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当地时间27日晚8时30分至9时30分,参加活动的各大城市熄灭了地标性建筑的灯光。我国的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香港等30多个城市也加入其中。(328日《人民日报》)

据了解,“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331晚间8点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项旨在让全球社会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深刻影响的活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目前全球已有1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城市约10亿人参加2010年的活动),不仅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还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

全球变暖及非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固然值得可喜,但这对保护环境,遏制全球变暖来说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因为人们在这一小时内节省下来的电相对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来说毕竟还是有限的。也就说,“地球一小时”只是一个熄灯仪式,仅仅是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启动人们低碳生活的一个开始。正如“地球一小时”推广大使李冰冰所说:“希望大家不仅要在今天发扬地球一小时精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应该继续发扬。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然而,尽管建设部早就明文规定,“各城市不得再在城区主干道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美耐灯等高亮度高能耗灯具。”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但现实存在:不少城市近些年来的“亮化工程”更加“刺眼”,这与其参与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的理念恰恰相反。

环保、低碳并不是高深的课题,很复杂、很难做到的,相反,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就可以做到。比如随手关掉不用的电脑、少用空调多开窗、尽量不用塑料袋、少开私家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也许,一年只有一个小时这样的接力活动,节约的能源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浩瀚的大海是油无数的水滴凝聚而成。看似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如果全球60亿人的一个小时就不只是单纯的一个小时了。而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个小时熄灯行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当意识深入思想,当思想化为大家的日常行动,那对于全球节能减排事业的贡献就会成几何级数倍增。但愿27日这一天的这一小时,一盏盏灯熄灭了,更多的心灵却被点亮,开启新的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