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性
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的灭绝与物种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两者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有人估计,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100年仅有90个物种灭绝。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的加快了。以哺乳动物为例:在17世纪时,每5年有一种灭绝,到20世纪则平均每2年就有一种动物绝灭(许再富,1991)。就鸟类而言,在更新世的早期,平均每83.3年有一个物种绝灭,而现代则每2.6年就有一种鸟类从地球上消亡(许维枢,1992)。在印度洋、大西洋中的一些岛屿上生活的特产鸟类绝灭的速度,从1601-1699年为8种,1700-1799年为21种,1800-1899年为69种,1900-1978年为63种(King,1980)。目前,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据国外的科学家估计,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Wilson,1988)。以鸟类为例,在世界上9000多种鸟类中,1978年以前仅有290种鸟类不同程度的受到灭绝的威胁,而现在这个数字则上升到1000多种,大约占鸟类总数的11%。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之中,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在1990-2020年之间,因砍伐森林而损失的物种,可能要占世界物种总数的5-25%,即每年将损失15000-50000个物种,或每天损失40-140个物种。大量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拯救这些逐渐走向灭亡的物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也是相当惊人的。例如,南撒哈拉非洲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情况(适宜生境丧失率达65%)(如下表所示)。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等许多地区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形。
表: 南撒哈拉非洲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
国家 原有的栖息地面积(千公顷) 现有的栖息地面积(千公顷) 栖息地丢失率(%)
国家 |
原有的栖息地面积(千公顷) |
现有的栖息地面积(千公顷) |
栖息地丢失率(%) |
安哥拉 |
124670 |
76085 |
39 |
博兹瓦那 |
58540 |
25758 |
56 |
布隆迪 |
2570 |
359 |
86 |
中非共和国 |
62300 |
27412 |
56 |
刚果 |
34200 |
17442 |
49 |
吉布提 |
2180 |
1112 |
49 |
埃塞俄比亚 |
110100 |
3030 |
70 |
冈比亚 |
1130 |
124 |
89 |
几内亚 |
24590 |
7377 |
70 |
肯尼亚 |
56950 |
29614 |
48 |
利比利亚 |
11140 |
1448 |
87 |
马拉维 |
9410 |
4046 |
57 |
毛里塔尼亚 |
38860 |
7383 |
81 |
纳米比亚 |
82320 |
44453 |
46 |
尼日利亚 |
91980 |
22995 |
75 |
塞内加尔 |
19620 |
3532 |
82 |
索马里 |
63770 |
37624 |
41 |
苏丹 |
170300 |
51090 |
70 |
坦桑尼亚 |
88620 |
50513 |
43 |
乌干达 |
19370 |
4261 |
78 |
赞比亚 |
75260 |
53435 |
29 |
贝宁 |
11580 |
4632 |
60 |
布鲁诺·法索 |
27380 |
5476 |
80 |
喀麦隆 |
46940 |
19245 |
59 |
乍得 |
72080 |
17299 |
76 |
象牙海岸 |
31800 |
6678 |
79 |
赤道几内亚 |
2500 |
920 |
63 |
加蓬 |
26700 |
17355 |
35 |
加纳 |
23000 |
4600 |
80 |
几内亚比绍 |
3610 |
794 |
78 |
莱索托 |
3040 |
973 |
68 |
马尔加什 |
59521 |
14880 |
75 |
马里 |
75410 |
15836 |
79 |
莫桑比克 |
78320 |
3678 |
57 |
尼日尔 |
56600 |
12788 |
77 |
卢旺达 |
2510 |
326 |
87 |
塞拉利昂 |
7170 |
1076 |
85 |
南非 |
123650 |
53170 |
57 |
斯威土兰 |
1740 |
766 |
56 |
多哥 |
5600 |
1904 |
66 |
扎伊尔 |
233590 |
105116 |
55 |
津巴布韦 |
39020 |
17169 |
56 |
总计 |
2079641 |
773774 |
65 |
注: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和苏丹的数据包括这些国家的下撒哈拉部分,除马达加斯加以外,其它岛屿没有被包括在内。(引自:IUCN/UNEP,1986b)
栖息地的丧失,物种的灭绝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此,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呼吁世界各国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全球生物的多样性。
2.物种的保护有两种基本途径
即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 on-site pre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preservation, off-site preservation)。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但随着自然界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迁地保护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如果其野生种群数量太少,或适合其生存的自然栖息地已被破坏殆尽,则迁地保护将成为保存这些物种的唯一手段。例如麋鹿、加州秃鹫等的保护即是成功的例子。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迁地保护的作用,并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中积极有效地使用这一手段。迁地保和就地保护策略是相互补充的途径。来自迁地保护种群的个体能被周期性的释放回野外,可加强就地保护工作;对圈养种群的研究能够增加对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的了解,能为就地保护的种群提供新的保护策略。
3. 我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机构
(1) 政府机构: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建设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职能部门。其中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单位在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开展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建设部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方面肩负着神圣的职责。
(2)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教育部系统的大专院校、各省市的地方科研机构以及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等学术团体,都有大批的专家学者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依据。
(3) 民间自然保护组织
近年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一些民间自然保护团体,如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之友, 绿家园, 地球村、大学生绿色营等。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及协助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