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新格局下的新思路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由战略危机到流动性危机,然后到信用危机,从美国向世界各国扩散,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触底回升企稳向好,世界经济已经走向了曲折的复苏之路(复苏就是经济增长从负转正,而且连续三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世界经济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也必须转变思路提出新的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原来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以金融为主的国家向依靠资源、依靠制造业的国家借钱,借了钱以后通过高杠杆化率运作赚钱,赚了钱后拿这些钱买资源和产品。“杠杆化率”简单的说就是1块钱的本钱你可以做多少钱的生意,美国的“杠杆化率”原来是8到12,“投资杠杆化率”是25到40。“杠杆化率高”说明金融消费高,但风险也大。“杠杆化率”既表明了高效率,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
当你的回报率低于利率以后,遇到了问题以后,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借新债还老债,一个是出卖资产、变现资产来还钱。经济形势不好,新的债主不会轻易借钱给任何人,老的债主还要逼债。变卖的资产也会低于市价。如果是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会大幅度下跌,卖的资产还不能够偿还债务,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所谓的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再发展下去,就发生了信用危机——危机就是这么演变来的。
从虚拟经济的观点来看,人们把钱买了股票、买了债券或者是借给别人以后,就丧失了对钱的使用权,只保留了钱的所有权。所有权要靠信用体系来保证,当发生信用危机以后,必然就使得危机向实体经济方面蔓延。因为信用危机产生了三个现象:银行惜贷;投资者惜投;消费者惜购。实体经济是靠银行贷款、投资、消费来拉动的,如果发生了上述现象,实体经济就要大幅度下跌。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当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的情况,必然是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体现在储蓄和消费的关系上,就是西方国家由原来的高消费、高借贷转变为少消费、多储蓄。因此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等依靠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外需减少了。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外需减少了23%,将近1/4——这就使得中国有一些企业减产,甚至关门,工人失业。外需的减少必然要通过内需、投资和消费来补偿。因此2008年11月中央决定启动4万亿刺激计划。一是要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为了拉动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三是通过工资转化成为消费。
中国要适度发展金融创新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会使得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适当地放慢,金融监管加强。中国的情况正好与发达国家相反,中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必须大力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或者叫做魔和道的关系。金融创新是在金融监管的规定之外找出新的东西。创新就是突破现有的规定、现有的制度。最近国务院公布,中国股市将实行融资融券,退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指不但可以做多,还可以做空,即人们认为股票的价格会上升,可以借钱买股票,买了股票如果它真的上升了,把股票卖出去,那个时候除了还本付息以外还赚了钱。融券即人们如果觉得某个股票要跌,就可以向证券公司借股票,借了股票以后卖出去,等股票跌了以后,再把它买回来,这个时候就赚了,把股票再还给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买空卖空实行以后,实际上不是只有股市上升才赚钱,而是股市下跌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做空机制来赚钱。股指期货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可以估多也可以估空。股指期货不是用上证指数,而是用沪深300。如果估计股指期货会上涨,就可以通过买卖股指期货的合约来做这个投资。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将会改变中国股市单边市的重要缺陷。单边市即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所以投资者希望股市涨,上市公司也希望股市涨,政府也希望股市涨。股市不能只涨不跌,股市是有涨有跌的。中国对于单边市的现状的改变就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要逐步、稳步的推进,同时金融监管也要跟上,做到合理、合法、适度、有效——既要防止过度投机,又不能管死了。金融危机以后估计虚拟经济的规模会适当收缩,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会更加慎重。中国的虚拟经济规模很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大概是一点几比一的关系,中国要适当地发展虚拟经济。不发展虚拟经济,中国在国际金融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切实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一味地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否则就会给子孙后代欠下环境、生态、资源的债务。以2005年为例,中国由于资源、环境的损失带来的成本占GDP的10.5%,而2005年的GDP增长才10.4%——即如果考虑环境成本的话,中国是负债的。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国必须引以为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会更多地注重环境问题,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注重全球气候的变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坦率地承认,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GDP大概只占世界的6%(可喜的是2009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0%。)我们的人均GDP还在世界100名以后。现在不要想我们能够英雄救美、英雄救欧,我们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要与周边的国家搞好合作。2010年1月1日,中国实现了10+1——东盟10国加上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绝大多数的商品实现了自由贸易的免税。现在正向10+3努力——东盟10国加上中国、韩国、日本。如果10+3能够实现,其GDP大概占世界的20%。现在欧盟GDP占世界的28%,北美GDP占世界的25%。东亚10+3将会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一个多极的世界会更加安全和更加稳定。
                          中国经济要转向内需拉动
中国要更多地注意内向型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很大的成分是靠外贸,在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是13%,投资、消费和外贸的贡献,分别是3.9、3.8和2.3。2009年一到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是7.7,其中投资的贡献占了7.3,消费的贡献是4,外贸的贡献是-3.6。不难看出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因此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重点转到内需上。经济增长要以扩大内需和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为重点。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积极出口,所以出口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中国要更多地发展内需。
目前中国很多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需求都饱和了,再过多地投资,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效益降低、污染回潮。发展内需靠大量的投资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靠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一是让人们有消费的能力,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供低保补贴;促进信用消费。其中提高工资性收入是根本,而且要从三个制度化方面来安排:一是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经济增长如果是8%,收入增长也应该是8%;二是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没有经济效益提高工资是没有来源的;三是随着物价的变化来提高工资。
除了让大家转变观念愿意消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新的消费热点。个人认为在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经济会几个发展的热点:
一是新能源。新能源发展会减轻人类对石油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是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会展业、现代咨询业和现代管理业等现代服务业都是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却相对较慢,这些必然是中国发展的第二个方向,特别是现代金融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依靠原材料,主要是出口资源;第二个层次主要依靠产品;第三个层次主要依靠资本;第四个层次是依靠标准、品牌、专利来加强。现在美国主要是靠资本、专利来赚钱,中国是靠原料和产品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够依靠人家的技术、人家的资本、人家的创新、人家的知识,我们要靠自己的创新。中国首先要学会运用资本,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取得长远的胜利;另外技术创新要注重积累,追求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技术。
三是城镇化。中央提出来要以城镇化为依托,即我们要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先实现城镇化,就是使更多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使他们从种粮的变成吃粮的。这样使农村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另外对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工业化也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初步实现对城镇化来说就是城镇人口占70%,而我们现在的城镇人口只有46%,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据第二届创新大会发言摘编,未经作者审阅)
 
编辑 杨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