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在茫茫的宇宙中,直到几百年前,人类才慢慢意识到他们从前所看到的在晚上闪闪发亮的小得不能再小的星星竟然都是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大,甚至大到以万倍计的球体时,人们不得不再次对自然充满了敬畏。而这才刚刚揭开自然巨大而又神秘的面纱。
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宇宙的好奇感正逐步地增加。有一个宇宙是一次大爆炸而形成的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的论证以及确凿的依据,但这却上目前最讲得通的理论。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星际物质都是以球体的形态出现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使数以亿亿计的天际物质成为球状的呢?我们可以这么假象:一次集中的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无数的零星物质分散在一个奇大无比的空间里,但由于物质体积的大小不一,以及各自成分构成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引力,引力大的开始把附近的物质吸附到能与它维持一种相对静态的位置——供自身做自转和公转的轨道。这样,在漫长的时间里,不规则的星际物质在这种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渐渐地变成了球体。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地球这个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从留存至今的数亿年前的动植物化石得知,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已经有那么多的物种存在过了。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它们为什么灭亡的呢?要知道它们曾经是那么地繁盛。现在,我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在我们身边的例子。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狮子和猎豹还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祖辈们传授给它们的生存之道:弱肉强食。它们,尽管数量不多,仍牢牢地占居着食物链的顶端。但即使是这样的大型掠食类动物,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的猎物到处奔波。那些食草类动物必须以草场来生存。当一块草场干枯以后,它们就不得不寻找另一块来给自己补充养料。而在这长期的拉锯战中,狮子们慢慢地也学会了靠群体的力量去捕猎。因为它们要经常地捕食一些体形较大的食草动物。当然狮子也不乏势单力薄的时候,猎物即使到手,但却会有一群野狗对它的猎物虎视眈眈。要论力量,一只野狗绝不是狮子的对手,但一群就未必了。在这种情况下,狮子通常会弃食而去。它也知道“弱肉强食”的道理。这同样也说明环境变了,再强的生物体也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全自己。
与此同时,竞争也无时不刻地发生着。一窝雏鹰刚刚破壳而出,较早出来的一只便对它的弱小的弟弟妹妹采取了行动,它狠狠地把它们啄得遍体血痕,然后张大嘴巴向带着事物的父母们讨食吃。而父母们似乎没有看到窝里已经奄奄一息的孩子,似乎刚才血腥的一幕从来没有发生过。动物们为了能获得多一点生存的机会,亲骨肉之间会相互残杀。杜鹃会将自己的蛋下在别的鸟的窝里,让别的家长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而小杜鹃破壳之后会在小主人没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时候便将它拱出窝,就这样,一个本该在自己家茁壮成长的小生命就稀里糊涂地消失了。奇怪的是小杜鹃的“乳母”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仍在尽心地抚育着体形上比自己都大的“自家孩子”。变色龙,大家都知道,头两边的眼睛可以随意地转动,这样做,能够充分识别周围的环境,再通过调整自身的色素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效果,来隐蔽自己的行踪。它有像弹簧一样的舌头,蜷缩在嘴里。等向猎物发起攻击的时候,会在瞬间将两眼聚集到一个方向,并迅速将蜷缩的长舌头弹出来,粘住并吸附住猎物,收回口里,随后便享受美味了。
在自然界,动物们会不厌其烦地用着欺骗的招数,对其中的一部分来说,“欺骗”是它们活下去的重要方式。它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不让捕食者发现,或利于潜伏等待猎物的出现;也会装成很强大的样子,吓跑捕食者。装死是一些弱小动物的生存技巧之一,它们知道它们的天敌不吃死尸。而把自己的身体鼓得很大,一只蟾蜍就可以吓退一条蛇。而这些技俩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以及自己的物种生存下去。俗话说得好:活着真好。虽然并不知道接下来迎接自己的是什么。
动物的种类很多。我们以爬行动物为例,乌龟,鳄鱼,穿山甲,蛇等都属于这一类。乌龟有厚厚的外壳,一般动物是咬不透的。这能让乌龟有效地防御外敌的攻击。鳄鱼有粗糙而又厚实的外皮,更重要的是它有尖韧而有力的可怕的牙齿,这些牙齿镶嵌在它那能吞得下一个人的大口中。穿山甲同样有着坚硬的外壳,它还有一双能掘土的前肢。蛇以它那不断蠕动的绵长的圆柱型躯体在包括人在内的陆地动物中享有着不变的“恐惧制造者”的头衔。我们再来说说大型掠食类动物,前面提到的狮子,猎豹都属于这一类。它们有着共同特点,因为要吃食草型动物,嘴里都长着锋锐而有力的牙齿,奔跑速度都很快。这样的特点在它们的生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大自然的奇妙构思。这也许是大自然无心的行为,但这一切确确实实在发生着。
生物体的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似乎一直都是地球生命系统运行的急先锋。
同时,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弱肉强食分两类:同物种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好理解,就是食物链的关系。而同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不是表现在如何吃掉彼此,而是比谁跑得更快,谁的牙齿更锋利,谁的体格更强壮,谁传递自身基因的机会更多,而这直接造成谁的生存机会更多,也说明谁的竞争力越强,物种进化得也就越成功。
大家都知道,恐龙是地球生物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们以庞大的身躯在地球上存在了1亿7千万年。这可比人类从出现到现在存在的300万年长多了。在这漫长的1亿7千万年间,恐龙家族经历了物种的一个又一个的变化。从恐龙出现的时刻起,有一些种类在随后生存的数百万年间由兴盛走向了灭绝,随后又会有新的恐龙种类出现。物种不断地进行着更替。直到6千5百万年前,恐龙家族大灭绝时刻终于到来了,这标志着恐龙这一超大型肉食性动物时代(部分为食草性)的彻底结束。不可否认的是有的恐龙物种可能才刚刚出现,就走到了尽头。这个事实说明了再强大的生物体,也有一个由弱到强,由强到弱进而走向消亡的过程。
物种的消亡与重生,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物竞天择”。不管是什么样的物种,它都要经历这样的考验。拿长颈鹿来说,个头矮的要想吃到高处的植物,就不容易,高个子的为了能保持后代基因与品种的优良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高个子的异性。
当然物种的消亡与重生还和一个因素有关:地理变迁。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拿离我们比较近的月球来说,它表面大大小小的圆坑其实就是其内火山喷发以及与其他星际物质的碰撞造成的。这种碰撞不仅造成了地表的变化,同样也说明星际物质是按照宇宙物体运行的客观规则运动的。他们有自身的轨道,只不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和其他的星体的运行轨道相重叠。因此碰撞也是不可避免的。
地球也是宇宙的一员,也是一个普通的球体。因此也避免不了会和宇宙中的“亲戚们”发生一点小摩擦。这样的事在宇宙中是很平常的。但发生在一个生物体遍布的星球就不同寻常了。再小的碰撞有时也是致命的。具科学家推测,6千5百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和地球发生了碰撞,最终导致恐龙的集体大灭绝。但是还是有众多的地球生物“逃”过了这一难,原因也许很简单,它们体形更小,速度更快,远离碰撞地带。这正说明它们靠自身的基因度过了这一关。
地理变化带给地球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它改变了地球以及地球生物的面貌,这往往也是新老物种更替的重要原因。我们所熟悉的地震、火山等都是地球内部的作用的表现,其实这些对于地球自身来说是家常便饭,它们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及程度有很大的不同罢了。能给人类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些能被看见的,对地球外观产生巨大影响的。大的地震能造成山崩地裂,火山喷发能把山顶甚至半山腰以上的部分给“吐”没了。浓烟遮蔽一大片天,喷射出的岩浆顺着山势往下流淌。地球自诞生那时起,就和这些变化一刻不离。一个环境的毁灭带来了另一个环境的新生,同样也带来了另一群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因为这样,地球的面貌和最初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球是如此地美丽。生物也展现出无比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在高纬度地带,是适应那里生长的针叶林,它们叶片细长,能充分起到吸热的作用以保证自身的热量不会在寒冷的情况下白白地丧失。而在低纬度地带,是适应那里生长的阔叶林,它们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吸收阳光以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并且能散发多余的热量。同样在那里生存的动物也是不可胜数。以北极为例,北极熊和北极狐能在那么高寒的地带生存下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们的法宝就是它们那厚而又防水性极好的皮毛。我们再来到低纬度的热带草原,狮子们和其它的掠食性及食草性动物身上虽然也有毛,但都要短许多,基本上都是贴在皮上的。这样有利于及时地散热。还有一些生物如鳄鱼、乌龟,属于两栖动物,它们既可以在水里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可谓多才多艺。而这正是由于自然界长期的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还有一种叫科莫多巨蜥,现在只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小岛上。它有着巨大身体,粗壮的四肢,嘴里时不时地吐着大而长的舌头,不断地搜寻着猎物。一旦被它咬上一口,即使是很小的伤口,遍布在它那污秽不堪的时不时地滴着口水黏液的嘴里的细菌便会迅速开始工作,只要几天时间,被细菌感染的猎物便会毙命,而巨蜥所要做的就是探出它那条臭名昭著的舌头“跟踪”进而来到猎物死尸的旁边,慢慢地享用死尸就可以了。
动物能像科莫多巨蜥那样有超强的捕杀及消化能力,这不得不再次归功于大自然的“默认竞争观——适者生存”。动物们就是在这样长时间的生存演化过程中达到使自己具备超强武装的地步。也就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很多动物逐渐形成了集体捕猎的团体协作的关系。以鳄鱼为例,当一只在水中咬住斑马的身子的时候,另一只会迅速地咬住斑马的头部并将其压入水中使其窒息而亡。这时,第三只便会游过来,咬住它的一块肉迅速地旋转直至从斑马的身上掉下来。
有一个发生在1986年的人类死亡事件。一个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湖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火山在喷发以后,形成了巨大的坑,经过日积月累,周围的冰雪融水和天上的雨水共同注入了这个坑,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山湖。由于火山的内部活动,还在持续地向上喷涌着气体,其中就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碳。而这些气体被这片湖包裹着,深深地埋藏在了水底。1986年的一天,突然有1700多离火山口几英里地居住的村民离奇地集体死亡。人们不清楚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他们先是认为火山湖里的二氧化碳气体渗出来造成氧气的不足,杀死了这些村民。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后来经过研究,至少需要75万吨的二氧化碳才能同时致这么多人于死地。但是要形成这样的结果,有一个条件,就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冷水会和热水发生对流,底部蕴涵的大量的气体才能够涌出湖面,而这只能在寒冷高纬度地区发生。问题是这个火山湖地处赤道地带,湖表面的温度永远是高于湖底的。这样热对流就无法实现。人们后来在它旁边的断崖上发现了一处巨大的新的断口,由此,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断崖掉入水中,打破了湖水的这种密度不平衡状态,使得湖底蕴涵的1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涌出湖面,由于比大气的密度大,就沿着坡面倾斜而下,进入家家户户,最终导致了村民的集体死亡。
这件事说明了大自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这种规律不会顾忌人类是怎么想的,也不会考虑到人类的喜怒。人类所认为的悲剧在自然中其实什么也不是,整个的自然界都是这样的。规律定在那里,众多的生物包括自然本身,谁也无法逃脱。人不可能不借助器材在水中呼吸,就像鲸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下去,道理是一样的。即使像恐龙那样巨大的生物也因某种原因无法在地球上生存而灭绝了。总而言之,适应性和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是一切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种的必修之课,也是它们留存至今的根本原因。
有一种已经在地球上灭绝的叫杜杜鸟的鸟类。它们本来是在天上飞行的,但由于某种原因来到了一个“快乐小岛”,在那里,有适合它们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环境。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天上飞来飞去,因为这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了。慢慢地,它们适合飞行的翅膀变小了,再也不能把它们托上天了。身体也变得比以前臃肿了。这样,它们无法再回到以前的生活环境,因为它们已经没有能力回去了。这是生物自然选择的结果,放置不用的功能会逐渐地衰退以至最终消失。可以想象人类如果不是从树上来到了地面,学会直立行走,他的尾巴可能现在还长着呢。自然就是这样,不用的就不用再留了,用的就让它发挥出最佳状态。这同样也可以说明自然是一个由弱小到强大再到弱小的过程,而主导这一切的就是自然本身。
而我所要探索的自然规律好象就在这里呀。
在这里,地理变幻是宇宙自然运行及变化的根本,它也是物种的变化根本,因为它给物种的生存提供了不同的适应能力的可能。在这种大的框架下,同物种之间及不同物种之间因竞争所带来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又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及进化的连续性。而存在于这种竞争及其后的结果中的是物种的由弱到强再到弱乃至消亡再至产生新物种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