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论”与“猫论”(下)


 最近患耳疾,各种声音尤如被过滤,听力慢慢下降,说来奇怪,渐渐的似乎也适应了,无非是减少出门,正好有一本书忙着修改。有人警告长此以往可能会耳聋,于是到医院去治,耳朵中的水被抽出,听力一下子恢复,当嘈杂的声音突然袭击耳膜时,竟然让我有些不适应。想来有些后怕,很多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慢慢的习惯的。

 笔者当时修改的稿子是第二本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法,这本书现在终于出版了,定名为《实施劳动法疑难深度透视---十大热点事件之名家详解》,作为“董保华品名案”系列丛书之二。本来交稿时适逢最高院去年7月6日公布指导意见,最后写下文字是“前言”,有感而发,便从这一指导意见谈起。从交稿到实际出版,已经过去了八个月,如果以为这是出版社效率太低,就完全错了,出版社可以说一直非常努力,实在是书中有太多让他们为难的文字,而笔者每次的修改又很不彻底。尽管经过多次修改,依然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尺度已经把握到了边缘,与同类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实出版社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仅从这个意义上,我就非常感谢出版社及编辑。他们如果去编一本其他劳动法学者写的书,会轻松许多。因为他们只是写些如前述留言者所说的“时代公平的社会状态、有理想有斗志的思想状态”之类的文字。当然,与五十年代我们父辈时期的文化人不同的是,我们劳动法学界那些只要出身“名门”就能成为“顶尖学者”的人,对自己写下的文字并不真的很在乎,否则学术观点何以在劳动合同立法前后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变。一个只是按照别人意志写文字的工作者不知算不算文化人。

 编辑曾经问过笔者,该书要写给誰看?给大学生?这本书太象一本专业书,他们对其中的实务部分不会感兴趣。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中何必涉及那么多敏感事件,敏感话题?给劳动法学者看?唉,算了吧!先不说一场劳动合同法的大讨论,灭了一大部分,目前劳动法学界的“名门学者”怕是只看报不读书的。

 编辑的提问,让笔者去审视自己的潜意识:记录下一段劳动领域发生的历史。这里有新事件、新规定、新观点,当然也有一些新的应对措施,讲的是一部分人可能的一种活法。只要条件还允许,笔者希望每隔两、三年能够推出一本这样的书。中国今日之现实,会成为明日之历史,如果有人收集,它可成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当笔者真的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时,发觉其实很幼稚,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常凯就是读历史的,他就比笔者懂这个道理。

 行文至此,想起了官府对于《劳动合同法》的新评价[1]:让2000万的返乡农民工没有闹事,依照发言人的逻辑想了一想:这部法果然了得,天能下雨,靠它!地能乱风靠它!我们能吃饭,更靠它!靠着它,中国还有靠谱的事吗?中国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说法,社会果然进步了。“欲加之功,何患无词”。无论加功、加罪,狐假虎威,前提是你得靠着虎。离虎越近,你就会离实事求是的“猫论”越远,让笔者最担心的是,这可能成为出版的新尺度,公平、正义的新标准。第三本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法,不知会改成什么样。

 这事似乎只关文化,不关革命,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更无关联。

 
 
 
 
 


[1]李肇星:应对金融危机劳动合同法积极作用明显,2010年03月04日 12: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