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外媒体热衷于报道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外企在中国遭遇不公。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也有国外记者当面向温家宝总理提问:如何看待一些外企抱怨在中国的环境不如以前友好。日前中央电视台在315维权晚会上对国内外彩电厂商褒贬分明,有人认为这佐证了外企受到打压。
央视在315晚会上曝光东芝、索尼、LG 等国外厂商未对平板电视的显示屏提供3年质保,违反国家彩电“三包”规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彩电厂商全部符合要求。这一事件出来后,国外彩电厂商一片“喊冤”,指出这一曝光存在严重误导。
国外厂商愤懑的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都是对平板电视的显示屏提供最多两年质保,这是全球通行做法,国外厂商没有歧视中国市场。其二、据他们所知,一些中国彩电厂商仅仅是在今年315前一星期,才把对显示屏的质保期延长至3年,如此巧合的时间安排,让人怀疑中国相关方面有恶意打压国外品牌之嫌。
如果国外厂商的辩白有理,那么“平板门”几乎又是一个外企在中国处境恶劣的活生生的案例,国外彩电厂商被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集体陷害”了。但事实是这样吗?
中国的质量管理标准有的比国外低,有的比国外高。国外对平板电视的显示屏一般提供两年质保,但我国的彩电“三包”规定明确要求对主要部件提供3年质保,在中国当然是按中国的规矩办。以前有关部门披露过国外品牌的某些手机质量不合格,也有厂商辩解这是由于中国的个别检测标准比欧美严格,在国外他们的手机没问题。像这样拿国外规矩当借口是件很无聊的事情,在中国做生意还在纠缠到底听中国的还是听国外的,那你来中国干吗?难不成外企就该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
国外厂商质疑的第二点倒是很值得重视。如果中国厂商是在315前才急急忙忙延长显示屏质保期,中国第一“官媒”中央电视台随即高捧民族企业、贬低国外厂商,那将是一件有操控嫌疑的新闻事件。但是国外厂商显然弄错了事实。
今年315之前,TCL、康佳、海信、长虹、创维等中国彩电企业的确宣布和台湾友达、奇美等面板厂商达成协议,将显示屏的质保期延至3年。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厂商现在才对电视显示屏提供3年质保,而是早从2007年就开始了。只是由于以前上游面板厂商不支持3年质保,用户的电视显示屏在质保期内出现问题,中国的彩电厂商是自掏腰包维修。而今年和台湾面板厂商达成协议后,采用友达、奇美面板的显示屏3年内出现问题,面板厂商将会承担维修成本。国外企业误读这一消息,说明他们的市场意识实在差得离谱,几年来连中国竞争对手提供怎样的售后服务都没搞清楚。
时至今日,还有国外厂商怀疑中国厂商难以完全实现显示屏三包,他们认为虽然台湾面板厂商支持3年质保,而韩国三星、LGD等面板企业都没表态。孰不知在没有任何上游厂商支持的情况下,中国厂商早就是“自费”对显示屏提供3年质保。中国企业为了让用户满意宁愿掏钱,而国外厂商是为了不掏钱宁愿用户不满意。市场意识的差异高下立判。
中国近年来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与民族产业,我们可以想象,这必然给外企形成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但一些外企抱怨如今在中国很“憋屈”,并非完全因为中国的政策导向与市场管理已经偏离了应有的公平尺度,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一些外企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新节奏,依然沉醉在自己左右规则的旧梦中,至今未醒。
是谁陷害了国外彩电厂商?不是中央电视台,不是国家彩电“三包”规定,更不是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而是国外厂商无视中国市场现实的盲目自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