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十年 沈阳四得
本报主笔 刘长杰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工作成绩很大。似乎不需要例举任何具体的数字,仅凭直感,每一个居民都可轻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过去30年的城建进程中,2000年之后无疑是沈阳城建步伐明显加快的十年。也正是在十年前,时代商报诞生。这张以主攻商经新闻为己任的报纸,从一出生就带着婴儿般的好奇心,不停地关注着孕育了自己的这座城市;而且随着成长的每一天,随时随地记录母亲城每一个微小的变迁,成了一种习惯。
与居民的凭直感不同,在记录沈阳城建成长变化的每一个瞬间时,我们都力求真实、准确和生动。今天,回望城建十年,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认为,城建逾十年,沈阳有四得:
其一,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沈阳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环境污染严重,城建欠账太多,城市颜色灰暗。为了改变这一形象,自1978年以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次街道绿化建设的高峰涌现。1985年的成绩是,全市绿化覆盖面积2459.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15%,比1949年增长了13.58%。尽管如此努力,但沈阳当时的各项绿化指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仍居于下游。
2000年以后,成绩更加突出,在“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目标的激励下,沈阳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此后,沈阳一山、一带、两环、五楔为骨架的绿化体系基本完成。
然而,真正让世界惊艳沈阳一改自己老工业城市面貌的,却是“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世园会的成功,不仅仅是旧有植物园的简单升级,也不仅仅是当年的1000万旅游人口,而是整个“城市建设向前整整提速了10年”。有了这个内涵,加上世园会的外在影响力,沈阳从此由原来的旅游输出城市,变成了旅游输入城市。如今,自信的沈阳已不再视老工业基地为包袱,而是把“老工业”也变成了一种旅游资源。
其二,得到了一个更高起点的工业架构。通过铁西老工业企业搬迁、铁西新区的成立,沈北新区、大浑南新区的整合,棋盘山、长白岛等区域的重新规划等一系列大的调整动作,沈阳逐渐明晰了城市的多种功能区。当下的城市空间组团,既为沈阳的城市建设打开了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空间,也为沈阳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跳点。
其三,得到了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竞选资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之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义,就像水利之于一块稻田乃至一个地区耕地的意义。因此,成为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队列中的一员,对沈阳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十年来,沈阳没有单纯等靠金融商贸开发区发挥的既有优势,而是另辟蹊径,打造南起浑南新区、北至沈北新区、全长约30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金廊”。如今,规划用地面积1632万平方米,估算投资总额2800亿元的“金廊”,不但成为沈阳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名片,而且与金融商贸开发区一道,成为沈阳争取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点。
其四,巩固了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十年间,沈阳牵头规划建设了涵盖辽宁八座城市的沈阳经济区,并通过经济一体化、共享024区号、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公交、环经济区高速、金融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共同主办房交会等等的关键词,将周围七座兄弟城市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沈阳,则顺势巩固了一直以来自己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地位。
成功,需要契机。抓住了上述几次大机会的沈阳,正向着“建设一座宜居、宜商的大城市”的目标走去。
我们祝福沈阳!
***注:此为发表于20100323时代商报城市嬗变特刊的评论原文,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0323/index.htm有改动。
城建十年 沈阳四得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