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理论
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
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
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这一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这一理念提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带给人们长远启迪,历经百年、弥久不衰。时至今日,《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已再版多次,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田园城市”既是世界城市规划者坚持不懈的终极追求,更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理想家园。
三、“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设想
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规划和设想是:总占地约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圆心是中央公园,环公园是政府、图书馆、医院等公共设施,之外是环状公园,外圈是商业区,再外圈是住宅区,住宅区外环有林荫大道、学校和儿童游乐设施等,之外又是花园住宅区,这些界定的区域似同心圆状层层相扣,构成了基本的田园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是保留绿带,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疗养院等,永不得改作他用;六条干道交通体系从中央公园的圆心均匀地呈放射状向外扩散;田园城市居住人口总数约32000,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如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面积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称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系统连接。“田园城市”不是形成城市系统点中一个个互相无关的独立城市雏形,而是建立城市发展的完整机制,把城市与农村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整体。
“田园城市”影响及实践
“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这些理论被付诸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现今形形色色的城市形态,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
一、国外实践案例
英国:1903年,霍华德和田园城市协会在距伦敦约56km的地方成立了第一个田园城市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 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约36km的韦林(Wel--wyn)建设了第二座田园城市。当时,这两座城市由于规模较小,形态尚不成熟,但其独特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44年,在“田园城市”的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的压力。这些卫星城市和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
美国:美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的创新。2O世纪2O年代开始出现的“美国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尽管没有取得大的实践进展,但在理念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继而出现了两个新概念:
1.“邻里单元”概念。由克劳伦斯·帕利1929年开始倡导。它主张将居民区面积控制在以学校、商店等公用设施为中心、以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城乡社会的亲合力。
2.瑞本模式。由施坦因和亨利·莱特在1927—1929年间提出。它起源于新泽西州瑞本市区的一次田园城市试验,实行人车交通分离模式。后来罗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马里兰州绿带、俄亥俄州的格林希和威斯康星州的格林代尔两个移民区都以此为借鉴。
这两个概念,至今仍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经典的住宅区规划原则。与“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澳大利亚:1890—1914年,澳大利亚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在改革浪潮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后来甚至在1917年1O月,还在东南部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召开了澳大利亚第一次有关田园城市问题的会议,其主题是“促进城市规划、田园城市、住宅的科学和原则的普遍教育和大众理解”。这次大会后,田园城市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城市非中心化、合作社会、新城等,开始在澳大利亚专业城市学家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推广。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堪培拉城市为绿色的青山和美丽的人工栽种松林翠柏所环拥,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城市呈环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城郊与周边乡村毗连,景色秀丽优雅,环境清新宁静,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堪培拉市区极少高层建筑,市民居宅大都为低层别墅,前后种植草坪花木,院落之间均以高30~50mm低矮灌木分隔。无论市区或城郊,只看见幢幢红、白色为基调的建筑分布在绿荫花草之中,整个城市犹如大花园,堪称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晶。这个澳大利亚最大的内陆城市的中央是一个人工开挖,面积达700多公顷,以城市规划设计师命名的格里芬湖,它将堪培拉一分为二。联邦桥和国王桥横跨格里芬湖,将南北市区有机地连成一体。格里芬湖心是纪念库克船长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泉”(CAPTAIN COOK MEMORIAL JET),喷泉开启,其水柱高达100多米,阳光照耀下,显现成极为壮观的熠熠生辉的七色彩虹。格里芬湖中的阿斯葐岛钟楼,安放着英国赠送的纪念堪培拉建成50周年的大笨钟,钟楼由此成为堪培拉标志性建筑之一。
日本:田园城市理论很早就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田园城市被翻译成“庭园都市”,其中“都市”的翻译基本准确,但问题在于“庭园”上,它让人想起绿色、安静的原野。日本的田园城市运动从一开始就违背了田园城市理论的至少三个原则:小规模、独立和内部合作;加上日本本身存在着自明治以来的复杂的土地问题,以及急于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心理。使日本在城市规划上,特别是进入3O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都市化的倾向。但是二战以后,在城市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比如在社区合作上、在区域自理上,日本却深得田园城市理论的宗旨,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二、国内实践案例
石家庄:2008年,石家庄提出着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把石家庄建设成为燕赵山水田园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居兴业的新石家庄。
城市景观生态化:规划建设“7个景观片区、5个景观带、6个景观点”,绿地系统形成“二环、三廊、七片”的绿化结构。
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化:生态农业:建成生态型现代化的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生态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体推进生态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环保产业:积极构建物资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圈,建成以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绿色静脉产业。
人居生态化:市域城市体系划分为5个生态城市群:都市区生态城市群、西部山区生态城市群、东部平原生态城市群、东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东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这些城镇将拥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系统(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等线路)。
无锡: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打造集“绿色无锡”、“园林无锡”、“生态无锡”为一体的“田园无锡”。
宁波江北区:着力建设“田在城中,城在田中”,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事业发展的现代生态型田园式城市。江北区是宁波市区农村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208平方公里,90%为农村,110个行政村有8万多农民,历来被宁波市民誉为“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该区有山、有江、有田、有湖、有古迹,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迷人、地理位置独特,为“田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宁波江北区在浙江省率先以“田园城市”建设模式统筹新农村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近郊农村向田园城市、郊区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型进程。该区围绕“田园城市”的“人本之城、生态之城、节约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5大战略目标,大力实施“630计划”,即:“着眼农民增收、村容整洁、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农村改革、注重长效等6个工作重点,完成30个重大项目,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到实处。
“田园城市”主要解读
“田园城市”作为规划界倍加推崇的权威理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许多学者从我国传统文化、现实基础和实践探索出发,看到了此理论应用在解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发展模式方面的意义,并据此作出许多新的解读和探讨,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为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 “田园城市”理念与统筹城乡发展不谋而合。“田园城市”理念体现了自然之美——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社会公正——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城乡一体——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这是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打破城乡相互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将有力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达到城乡空间有序平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格局。因此,“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有巨大潜力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功能区规划的现实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新型“田园城市”形态值得实践探索。大部分学者认为,“田园城市”理念对于当今城市的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虽然一部分学者也指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只是一种偏重于城市与乡村形态结合的规划方案,需要城乡一元体制的大环境,我们尚缺乏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倡导建设新型“田园城市”,是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发展趋势,体现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具有立足长远的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充分吸收借鉴和丰富发展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立足国情与现实,加大理论探索和科学试验力度,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等制度障碍,探索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操作意义的新型“田园城市”形态,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围绕新型“田园城市”的若干个多元化、多要素、多层次的有机系统,着眼于合理解决人口规模、土地经营管理、产业结构、社会体制、生态环境等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社会改革和制度创新,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和农村同发展共繁荣。
第三、“田园域市”是人类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模式。回归田园,是人们永远的追求。“田园城市”这一简洁概念的艺术美、画面感和形象化,在传递给人们最质朴感动、最原始温暖的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淀,唤醒了人们最广泛的认同。新型“田园城市”形态,为我们畅想了一幅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美好蓝图,更为我们描绘出一座汇聚世界目光、现代化的田园城市欣欣向荣、协调发展,工作生活于此的人们既可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文明,又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诗意的人间大同景象。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
春城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成都作为后发地区,要建设“世界田园城市”。按照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直奔高端产业和“微笑曲线”的两端,奋力实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性发展,进而带动成都的整体性跨越。
这一战略的核心考虑是要在三个方面实施优先发展:一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优先发展。世界级城市都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抓住新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国际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新兴的世界级城市成长的共同特点。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力争在激烈竞争中先人一步;要有意识地盯住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领域,着眼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务、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现代高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优先配套。比如,要大力推进信息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基础条件。三是资源和政策措施要优先保证。对于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项目,招商引资要集中目标,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要集中集约配置,人才要优先保障。
摘自:成都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 成都建设田园城市的根本之策
世界田园城市,这个梦想究竟距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能够实现它吗?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成都历经6年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从发展理念到工作思路、从方式方法到制度创新,将一个二元体制束缚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形态引入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良性轨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不仅与田园城市的路径不谋而合,而且也为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夯实了基础。
“田园城市”的定位——一个城乡繁荣、乐业宜居、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大都市,正道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与田园城市之路紧紧相连的要义所在,“田园城市”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成都,这几年所走之路,正是最好力证。
应对危机的长远之举
应对危机,成都一整套办法的战略支撑,就是发端于6年多前——以“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6年多时间的不断探索,成都走出了一条符合城乡发展和城乡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道路。而这一战略选择在“5·12”后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遵循“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原则,成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思路和办法进行灾后重建。
近一年多来,虽然这个城市经历了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但是,2009年上半年仍实现了14.3%的GDP增速,经济向好势头超出预期。灾后重建、应对危机的过程证明,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是成都发展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最有力的措施。这份成绩单,并不是一个意外。事实上,正是6年多来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厚积”,为成都科学应对危机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化危为机、经济发展的成绩水到渠成。不难判断的是,成都探索的实际效果还将不断显现和放大。
迎战未来的根本之策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从一开始就并非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变革、全面统筹推进。目前的成都,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成都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和竞争,是更高层面上城市化、大都市区化的结果。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新型城市化,在城市快速发展实现容量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升级、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这正切合了未来竞争的要害,所以,是我们迎战未来的根本之策,是我们创造“世界田园城市”的根本之策。
摘自: 四川新闻网
如何打造田园城市历史专家解剖温江前世今生
还原三千年前的古老田园城市形态,探寻返璞归真的当今发展蓝图!来自省内众多历史文化专家聚首温江,通过对温江前世今生的解读,以全新视角对温江发展田园城市展开了探讨。
还原古老的田园城市形态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专家们说,成都温江自西魏恭帝建制以来一直是川西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是四千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怡人的亚热带气候、秀美的田园风光及蜿蜒流湍全境的四条碧水,使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翡翠,镶嵌在成都平原腹地,赢得了古往今来人们金温江的赞誉。
鱼凫是数千年来流传的古蜀开国传说,但在专家眼中,随着今年考古发掘的成果,传说的背后是一个三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古老田园城市。特别是在温江发掘出鱼凫城遗址后,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二十余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聚落构成了一个邑聚层级网络群和互动圈,也成为了城市文明的起源。”
“古蜀人翻越岷山来到川西平原,到了温江发现这里气候暖和、江水温润,于是把这里作为定居之地开始发展农业文明。”专家们认为,从发掘出的聚落群来看当时古蜀人的生活状态,若干乡村林盘围绕聚落,就是最早的田园城市形态。
打造高品质的都市田园生活
虽然如今的温江已被现代文明包围,但温江很多小城镇仍保留着田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具有天然的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优势。随着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目标,温江完全可以继承田园古城的传统,让居住者享受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同时过上高品质的田园生活。
破题从规划开始。温江目前结合区域重点项目,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已经规划出科技园片区、国际乡村度假休闲产业功能片区、现代农业功能片区等八大城市功能片区。这些片区都有其主导产业作为核心动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八大片区可以看作现代化的高级聚落,形成了若干具备城市功能的城镇,之间由田野区所隔正好保持了田园城市的形态。
田园城市相关书籍
1. 《明日的田园城市》
作者: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国社会活动家) 出版时间:1902年修订版;原名为《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出版时间:1898年
2.《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
作者:张捷,赵民(同济大学教授)出版时间:2005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